新型GRAB荧光探针用于检测胞外ATP的时空动态变化
三磷酸腺苷(ATP)、二磷酸腺苷(ADP)、腺苷(Adenosine,Ado)等嘌呤类分子细胞内外广泛存在。胞内的嘌呤类分子主要负责调控细胞能量代谢等过程;而胞外的嘌呤类分子则作为信号分子(被称为“嘌呤类递质”),通过作用在其相应受体调节呼吸调控、味觉感受、睡眠等生理活动;嘌呤类递质及其受体还参与调节癫痫、疼痛、炎症反应、脑外伤和缺血等病理状态。
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靶向心肌线粒体的PET/荧光双模态小分子成像探针取得进展
临床上常用X线、CT、磁共振、超声和放射性核素显像作为心血管病的诊断手段。其中,核素显像可从心肌代谢方面评估心血管症状,灵敏度和特异度较高,但存在半衰期短、成本高等缺陷,导致核素显像应用受限,临床上迫切需求新型PET心脏功能显像剂的出现。在前期研究中,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分子影像中心发现吲哚乙烯喹啉盐F16类化合物是一
鲟鱼性别特异性分子标记开发方面取得新进展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鱼类生殖发育与细胞工程研究团队通过对施氏鲟雌雄群体进行基因组重测序以及比较分析,筛选到施氏鲟雌性性别特异性DNA片段,并通过引物设计和群体验证,表明所获得的雌性性别特异性DNA分子标记在鲟科鱼类中具有通用性。相关研究成果近期在国际期刊《Genomics》(2021年影响因子为5.736)发表。鲟鱼个体大
我国科学家开发新型荧光探针用于检测内源大麻素的时空动态变化
内源性大麻素(eCB)是由神经元合成和释放的一类脂类神经调质分子,可参与大脑多个脑区的突触可塑性调节,对情绪、睡眠、食欲等神经活动过程具有调控功能。内源大麻素系统的调控异常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癫痫、成瘾、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诸多神经疾病和精神类疾病密切相关。然而,目前缺乏高灵敏度、高时空分辨率的实验手段直接检测在体eCB的动态变化。近日,发表在《N
Nature Biotechnology:我国科学家发明计算超分辨图像重建算法拓展荧光显微镜分辨率极限
自2014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超分辨显微技术以来,超分辨成像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成像的分辨率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然而受限于荧光分子单位时间内发出的光子数,超分辨成像技术在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上难于获得同等提高。近日,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上的一项题为“Sparse deconvolution improves th
间质来源的细胞外囊泡mRNA标记表明前列腺癌的组织学性质
前列腺癌的组织学评估是关键的诊断试验,可以预测疾病的结局。然而,这是一种有创性的手术,具有相关的风险,因此非常需要非有创性的检测来支持诊断途径。疾病进展和随后的不良预后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存在改变的基质。
中国科学家开发新型胰岛素分泌监测荧光探针
胰岛素是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由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β细胞功能失调和胰岛素分泌紊乱是2型糖尿病的核心驱动因素。胰岛素分泌是一个精细的动态调控过程,如何可视化胰岛素分泌过程,揭示胰岛素分泌调控机制是胰岛生物学领域的难点问题。胰岛素在β细胞内与高浓度锌离子形成晶体结构,因此采用不透膜的锌离子荧光探针可标记胰岛素/Zn2+晶体,从而指示胰岛
研究利用动态网络生物标记分析发现甘薯膨大的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张鹏研究组与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洛南研究组合作,在The Plant Journal上发表了题为Dynamic network biomarker analysis discovers IbNAC083 in initiation and regulation of sweet
Science:研究人员发明平行和连续荧光原位杂交法 可测量单个细菌基因表达情况
加州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研究,介绍其发明的新型平行和连续荧光原位杂交(par-seqFISH)技术,可用于研究细菌种群内的单个细菌基因表达情况,有望成为细胞生物学研究的有力工具。研究人员主要通过基因表达了解细菌动向,而测量基因表达的传统方法通常是把复杂立体的整个细菌种群缩小,导致单个细菌“身份信息”丢失。因此,在微生物研究中,往往观察不到微观
荧光分子探针点亮微转移灶,助力食管癌精准切除
食管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2020年食管癌新发病例超过60万,死亡病例达54万。根治性手术是该病重要的治疗手段,因术中难以识别微浸润灶及转移淋巴结,肿瘤容易残留复发,我国食管癌五年生存率仅30.3%。吲哚箐绿(ICG)的近红外荧光(NIRF)成像已被用于显示食管癌引流淋巴途径,有助于食管癌区域淋巴结的切除,但ICG对肿瘤缺乏主动靶向,对微小浸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