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PNAS:追踪导致感染的艾滋病病毒毒株

一项研究提出,一个人的生殖道内占主流的HIV-1毒株可能不是在性伙伴身上建立感染的毒株。 此前的研究发现了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们的生殖道内有一批病毒毒株,但是在异性性传播过程中的导致感染的毒株—这是全世界感染的主要模式—常常仍然没有得到确定。 Eric Hunter及其同事获得了卢旺达和赞比亚的8个异性恋伴侣的阴道拭纸、精液和血样,当时新近被感染的伙伴被诊断出了艾滋病病毒阳性。

2012-11-18

PNAS:HIV-1衣壳分解分子机制 助力艾滋病新型疗法开发

近日,发表在国际杂志PNAS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健康科学中心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表示,至今科学界关于HIV-1病毒衣壳在感染细胞中什么情况下会分解依然存在争议,而本文研究中我们就揭示了一种名为PF74的HIV-1抑制剂以及宿主蛋白CPSF6如何同病毒衣壳表面的小槽相结合来抑制衣壳的分解,进而抑制病毒的感染和传播。

2015-01-04

研究称一种基因可抑制艾滋病病毒复制

英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有一种基因可帮助抑制艾滋病病毒在体内扩散。研究人员认为,未来有望据此研发出新的、副作用更小的艾滋病疗法。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将可引发艾滋病的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引入两个不同的人体细胞系中,其中一个细胞系中的MX2基因表达被“开启”,即基因可充分发挥作用,而对照组中这一基因表达被“关闭”。

2013-12-02

研究发现一种基因可抑制艾滋病病毒复制

英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有一种基因可帮助抑制艾滋病病毒在体内扩散。研究人员认为,未来有望据此研发出新的、副作用更小的艾滋病疗法。 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自然》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将可引发艾滋病的Ⅰ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引入两个不同的人体细胞系中,其中一个细胞系中的MX2基因表达被“开启”,即基因可充分发挥作用,而对照组中这一基因表达被“关闭”。

2015-03-26

Nature:艾滋病病毒gp120 V1/V2的结构被确定

HIV-1的gp120包膜糖蛋白的V1/V2可变区域,以其异乎寻常的序列多样性和N-linked糖基化,例证了该病毒逃避抗体识别的能力,它还使得人们难以确定其结构。 现在,Peter Kwong及其同事用一个被称为PG9、能够中和大多数类型HIV的抗体确定了gp120 V1/V2在原子水平上的结构。

2012-11-19

Clin Infect Dis:首次发现未进行治疗的HIV携带者也会传播耐药性的艾滋病毒

抵抗艾滋病药物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最初是由那些未经过治疗的感染者进行传播的。

2013-11-19

我国研制成功乙肝、丙肝、艾滋病病毒高灵敏血液检测用纳米材料

乙肝病毒(HBV)、丙肝病毒(HCV)、免疫缺陷病毒(HIV)是引致输血传播性疾病中的主要病毒,传统的免疫检测方法因“血清转换窗口期”在30天以上,而存在感染病毒漏检的危险(漏检率高达十万分之二十)。采用超顺磁性纳米微球,可以将极低浓度的病毒核酸迅速提取出来并进行极高灵敏度的核酸检测,在病毒感染后3天以内即能检出,大大缩短血液筛查的“窗口期”,准确率接近100%,输血及血制品安全性得到显著提高。

2012-11-19

艾滋病HIV最新研究进展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纵切面的形象示意图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属反转录病毒的一种。

2012-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