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ox Biology: 首都医科大学研究者们对低温和常温神经保护的精确探索提供了理论基础
该研究揭示了吩噻嗪通过RIPK1/RIPK3-DRP1或HIF-1α信号通路调节NLRP3炎症组相关炎症反应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低温和常温神经保护中的作用。
神经与免疫的“密谋”,解锁无痛未来?Nat Immunol:神秘分子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浮出水面,为非阿片类止痛药的研发开启了全新路径
本研究不仅揭示了疼痛调控中的神经免疫相互作用网络,为理解不同疾病状态下疼痛调节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开发创新疼痛疗法,特别是针对目前难以治疗的慢性疼痛类型,提供了崭新的思路和方向。
PNAS:研究者揭示导致神经炎症的因果机制,并提供了合理治疗策略
为了预防神经炎症并可能延缓小鼠神经退行性变的过早发生,研究者开发了一种基于EV的策略,在体内将重组DNase I传递到Er1Cx/−小胶质细胞中。
瞄准AD病理核心机制,科学家开发钙离子稳态调控剂,可有效保护神经
研究者设计了一种基于细胞的药物筛选方法,在人神经母细胞瘤中稳定表达额颞叶痴呆(FTD)相关突变P301L,诱导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和聚集,并导致细胞大量死亡。
《神经病学》:GPT给大脑“定损”!GPT-4推测卒中患者神经病变情况特异性可达0.87
GPT-4识别病变侧的能力良好,特异性、敏感性、精确度和F1分数分别为0.87、0.74、0.75和0.74。具体来说,GPT-4对脑区的分类更加准确,特异性、敏感性、精确度和F1分数分别为0.94、
中国科学院研究者们揭示了阻断Apelin受体棕榈酰化可减轻神经性癌痛的吗啡耐受性
在神经性癌症疼痛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棕榈基转移酶ZDHHC9的表达增加,棕榈化的APLNR促进了其稳定性。
Redox Biology: 大麻素有助于神经保护,防止氧化性死亡/铁死亡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利用基于片段的药物发现(FBDD)策略,生成了包含CBN和相关植物大麻素特征的化学支架的小分子文库。
PNAS:揭示疱疹病毒如何巧妙搭上细胞“顺风车”,利用微管运动蛋白作为“司机”来精准入侵神经系统
研究人员利用延时荧光成像技术来追踪被感染神经细胞中的疱疹病毒,他们发现,病毒蛋白pUL37能发挥作用——劫持“细胞引擎”驱动蛋白,操纵疱疹病毒精准进入神经组织。
Neuron:新研究揭示线粒体融合在成体神经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
这些发现扩展了线粒体动态(如融合)功能失调导致人类神经系统疾病的知识,并表明线粒体融合在控制突触功能及其在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疾病中的功能失调方面可能扮演着比以前想象的复杂得多的作用。
《JAMA·神经学》:迄今最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分期双侧FUS-STN治疗帕金森病安全有效!
研究提供了分期双侧FUS-STN治疗帕金森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初步证据。虽然无法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但是不良事件大多为轻度且持续时间较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