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Medicine:粪菌移植显著改善治疗后的胰岛素敏感性
近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影响因子:53.440,全球SCI期刊排名18)在线发表集美大学海洋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张正骁副教授的研究论文“Fiber fermentability differentially modulates responses to oral encapsulated fec
Cell Reports Medicine:胎便可以帮助预测发生过敏风险
2021年4月30日 讯 /生物谷BIOON/ —胎便是婴儿在母体内就已经形成的粪便。怀孕20周以上,在胎儿肠道中便存在有胎便,胎便是新生儿最早的肠道分泌产物,形态黏稠。胎便不仅是反映围产期影响的代谢产物的丰富来源,而且还包含初始微生物群的起始物质。
三胎政策落地!你真的愿意生育三胎吗?生育对女性健康又有什么影响?
2021年3月,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顶级医学期刊Lancet上刊文表示,全球人口预计在2064年会达到97.3亿的峰值,到2100年下降到87.9亿。亚洲、中欧和东欧将成为人口缩减速度最快的地区,中国、日本、韩国、意大利等23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量将减少为原来的一半。2100年五个最大国家的参考预测分别是印度(10.9亿),尼日利亚(7.91亿)...
“胎里红”枣果皮花青苷形成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李新岗教授团队在TOP期刊《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在线发表题为“metabolomic and Transcriptomic Analyses of Anthocyanin Biosynthesis Mechanisms in the Color Muta
研究显示儿童新冠肺炎诊治需重视粪口传播
中国一个团队13日在期刊《自然·医学》上发表研究说,很多儿童感染新冠病毒后临床表现与成人患者有差异,而研究人员发现,对儿童患者来说病毒经粪口传播的可能性较高,从这个角度去诊断和治疗可能效果更佳。澳门科技大学医学院和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研究人员合作完成了这项研究。据研究团队介绍,很多情况下儿童与成人相比,感染新冠病毒后的临床表现反而不严重,往往没有成人患者们
上海交通大学发表Gastroenterology论文探究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的胃肠道症状和潜在粪口传播
2020年3月24日讯/生物谷BIOON/---自2019年12月初以来,最初在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湖北省武汉市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之前称为2019-nCoV)肺炎疫情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为第六次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种肺炎随后被命名为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截至2020年2月20日,全球5大洲的26个
Nat Med:揭示儿童SARS-CoV-2感染特点及可能粪口传播的潜在证据
2020年3月15日讯 /生物谷BIOON /——中国湖北省武汉市于2019年12月爆发SARS-CoV-2(原2019- ncov)感染。截至2020年3月15日,中国已有81048例确诊病例,包括3204例死亡,国外累计有74989例确诊病例3。新病毒的基因组和成人感染的早期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已被报道。据估计,这种感染的平均潜伏期约为5.2 天,通常会导
分娩方式是影响新生儿胎便微生物群落的关键因素吗?
近日,昆明理工大学柳陈坚教授课题组在the Lancet(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最新一期(2019.11)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Is the delivery mode a critical factor for the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the meconium?”(分娩方式是影响新生儿胎便微生物群落
胎牛血清,给细胞最需要的“关爱”
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和酶工程等技术的发展,其中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生物医药领域、细胞工程和酶工程领域中都必不可少。所以,培养细胞就成了科研之中一个基础又重要的工作。培养基——细胞之“家”培养细胞的重要环节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步就是为细胞选择适合的生长环境,建立一个细胞满意的“家”——成分适合又营养丰富的细胞培养基。细胞培养基是供给细胞营养、维持细胞生长和增殖的多种营养
粪菌群移植延长早衰小鼠寿命!
2019年7月26日讯 /生物谷BIOON /——肠道微生物群正在成为多种代谢、免疫和神经内分泌通路的关键调节因子。肠道微生物群失调与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酸性肝病和癌症等主要疾病有关,但其在衰老中的确切作用仍有待阐明。而近日来自西班牙奥维耶多大学的科学家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发现在衰老与肠道微生物群之间存在联系,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Medicine》上,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