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弓形虫分化发育基因的表达调控作用
这一发现揭示了一个全新的核蛋白复合物在弓形虫分化发育中的关键作用,为理解弓形虫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精准基因表达调控提供了新视角,也为设计阻断弓形虫传播的疫苗与药物提供了新思路。
通用型肿瘤预防性纳米疫苗研究获进展
这一利用细胞无限增殖能力的共享表型进行肿瘤共享抗原开发的策略,规避了鉴定单一抗原或抗原组合的繁琐过程,提升了抗原鉴定效率,为广谱肿瘤预防性疫苗研发提供了新思路。
Cell:新研究揭示肾癌会激活人类基因组中休眠的病毒基因,有可能开发出新的肾癌免疫疗法
这项研究表明,免疫系统可以对肾癌细胞发起攻击,而且由于癌症驱动突变的存在,这些肾癌细胞的表面会呈现内源性逆转录病毒蛋白片段。
科学家破解大豆发育“基因密码”助力精准分子育种
这一研究构建的“时空图谱”揭示了大豆生长发育过程中基因表达的动态轨迹,为解析大豆器官形成机制、挖掘关键发育调控基因提供了技术支撑。
Science:外源DNA的生存之道——基因如何适应陌生宿主?
研究人员通过在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基因组中引入细菌染色体,发现外源DNA的序列组成(如GC含量)决定了其在宿主细胞核中的适应方式。
Nature Methods:Paired-Damage-seq——同步解析DNA损伤与基因表达
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名为Paired-Damage-seq的全新技术,能够以前所未有的精度在单个细胞水平上同时分析氧化损伤和单链DNA损伤,并结合分析基因的表达情况。
华科团队提出用肿瘤来源微粒搭载琥珀酸,让肿瘤微环境内巨噬细胞“改邪归正”的高招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唐科、黄波等国内研究者在《科学·转化医学》期刊发表的最新论文[1],就提出了以代谢重编程调控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s)极化,使它们从促癌转换回抑癌角色的方案:用肿
研究提出可用于癌症驱动基因识别的图机器学习模型
该模型通过构建精准的癌症基因调控图谱,有望为个性化医疗和精准药物研发开辟新途径。同时,该模型在整合多组学数据和复杂网络分析方面的优势,使其具备跨疾病和跨领域应用的潜力。
抗肿瘤1类新药利厄替尼片获批上市
利厄替尼片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时或治疗后出现疾病进展的EGFR T790M突变阳性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成人患者。
Nature子刊:清华大学蓝勋/李寅青/朱明团队开发通用型基因编辑脱靶检测技术
相较于现有的GUIDE-seq和DISCOVER-seq等脱靶检测技术,Tracking-seq不仅展现了高召回率,而且具备很高的检测精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