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育种VS 转基因育种
北方粳稻分子育种研究中心选育出第一个水稻品种:中龙香粳1号
2012年1月2日,从黑龙江省种子管理局获悉,由中科院遗传发育所李家洋院士课题组和中科院北方粳稻分子育种联合研究中心中张国民课题组联合选育的香型粳稻“哈香06-216”通过黑龙江省种子管理局审定,并正式命名为“中龙香粳1号”。 该品种以“香糯稻”为母本,以优质粳稻“五优稻1号”为父本,通过现代分子辅助选择技术结合传统常规育种,聚合抗病、优质和抗倒伏等优良基因。
水产动物育种与生物技术会议在中国科学院水生所召开
中国科学家在野生大豆中发现新的耐盐基因,助力大豆育种改良
2014年7月10日,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的科研人员联合完成了野生大豆W05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并通过对野生大豆重要农业性状关联基因进行研究,进而发现了新的耐盐基因。
全球精度最高玉米全基因组育种芯片研发成功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日前,由国际著名植物分子生物学家、国家作物分子设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邓兴旺带领团队进行研发的全球最高精度玉米全基因组育种芯片获得成功,原来8年到10年的育种周期可以减少至4年到5年。同时,其团队研发的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已进入国家安全认证阶段,最早将于2016年产业化,将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这里所说的“芯片”是指一套可以从数万个位点对种子基因进行观测的技术。
"1008株大豆基因组测序项目"促进大豆遗传研究及育种应用
2012年1月17日,华大基因(BGI)与美国密苏里大学国家大豆生物技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Soybean Biotechn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Missouri)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并宣布双方将共同开展1008株大豆的基因组测序项目,实现规模化挖掘优良基因,深入了解大豆的遗传特性,辅助分子育种,从而加快高产、优质新品种培育的进程。
袁隆平引入分子生物技术植入超级杂交稻育种
为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1000公斤攻关,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新引入分子生物技术。记者9日从“十二五”国家科技部“863”课题“超高产水稻分子育种与品种创制”启动式上获悉,课题组拟运用分子生物技术,精细定位出一批重要性状基因,创制一批优异新种质及新材料和选育有重大应用前景的优质高产新品种,并推广种植4000万亩。
:木豆基因组破译加速育种发展
2011年11月7日,由国际半干旱地区热带作物研究所(ICRISAT)主导,美国乔治亚大学、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美国冷泉港实验室、美国国家基因组资源中心。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等单位共同合作完成的木豆基因组研究成果在国际权威杂志《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上在线发表。
HortScience:李义等育种消除植物“火焰卫矛”侵略性
“火焰卫矛”是广受欢迎的园林观赏植物,不过由于具有很强的入侵性,这种植物在美国多个州被列入“黑名单”。美国研究人员日前培育出一种无籽火焰卫矛新品种,在保留火焰卫矛鲜红夺目特性的同时,消除了其入侵自然栖息地的能力。 这种火焰卫矛是由美国康涅狄格大学转基因植物中心主任李义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培育的。
“十二五”863计划“鲤生长等经济性状的主效基因发掘及育种潜力评估”课题取得阶段性进展
近日,“十二五”863计划“鲤生长等经济性状的主效基因发掘及育种潜力评估”(2011AA100402)课题召开工作会,主持人孙效文研究员向来自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的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了“鲤全基因组测序与遗传育种工具开发”的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