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夫将退出欧洲转基因作物种子市场
据《欧洲之声》报道,德国化学品公司巴斯夫近日宣布,由于欧洲许多国家的农民、消费者和政策决策者仍不能接受转基因技术,因此,其将退出欧转基因作物市场,并停止提供已获欧委会批准的Amflora转基因土豆和MON810转基因玉米,除继续保留在布鲁塞尔和柏林的研发机构外,拟将在德国和瑞典的相关机构转移至美国,不再继续投资和培育该市场。该公司的决定显示,对于转基因作物与产品而言,欧洲不是个具有吸引力的市场。
全球转基因农作物发展现状与趋势:二代产品更重抗旱涝能力
在当今世界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农业用水日益紧张及气候变化加剧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以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生产用水和施肥来提高粮食产量的可能性十分有限,如何妥善地解决粮食问题,现成为各国生物技术攻坚的重中之重。在已开展的诸项技术战略中,“转基因”一方面以增加世界粮食、饲料和纤维生产率最有希望的候选者之面貌出现,一方面又在科学、伦理上存在着较大争议,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的热点。
巴西16种转基因作物大田试验被批准
今年12月,巴西国家生物安全技术委员会(CTNBio)批准了来自拜耳作物科学公司等的16个转基因作物的大田应用试验。所有商业化应用申请将于明年二月的会议上审理。 其中,6个品种来自拜耳作物科学:三个棉花品种包括耐除草剂Glytol/LibertyLink和双重性状品种耐除草剂和抗虫品种Glytol/TwinLink;两个大豆品种;1个玉米品种。
转基因作物安全: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
2013年7月3日 讯 /生物谷 Bioon/ 自上个月农业部从孟山都等三家转基因生物公司引入3个转基因大豆,让转基因话题再次推向了中国舆论的风口浪尖。农业部解释这是基于中国目前大豆大部分依赖进口的国情所做的决定,而且中国的粮食自给问题越来越严重,迫于中国目前的现实需求。事实上中国1997年就引进了孟山都公司开发的Bt棉花,2009年农业部Bt汕优63”和“华恢1号的安全证书。
欧盟拟放宽多种作物中咪唑菌酮最大残留限量
据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消息,欧洲食品安全局就修订大蒜等多种作物中咪唑菌酮(Fenamidone)的最大残留限量(MRL)发布了意见。
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五大谎言
一个名为负责任技术研究所(TheInstituteforResponsibleTechnology)的反对农作物生物技术组织,发布了一系列反对转基因生物(即转基因食品)的理由。但那不过是一份误传与造谣的大杂烩。该研究所的所有断言都是没有根据的,以下是其中五个最值得怀疑的断言。
人类未来的粮食:微藻?
今后,“人吃五谷杂粮”这句俗语可能要改变,除了“稻、黍、稷、麦、豆”,还要加上微藻。 微藻是啥?微藻是一类在陆地、海洋分布广泛、光合利用度高的自养植物,因其蛋白质、脂类等营养元素丰富而可以代替粮食,被称为“未来神奇食品”。 通威集团旗下的成都通威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的微藻选育、养殖到采集已形成较为完整的链条,其微藻养殖技术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农业生物技术对粮食安全推动作用不可替代
10月18日下午,全球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技术媒体座谈会在京举行。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秦中春发言时指出,中国中长期粮食安全将面临劳动力转移、生产成本上升、科技投入不足等八大困难,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虽然已经列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但目前还存在较大分歧与争议,转基因政策短期内不会大的突破。
专家:转基因技术不会改变农作物的遗传规律
2009年11月,农业部批准发放部分转基因农作物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自此,转基因农作物安全问题引起了我国社会各界的激烈争论。 转基因技术能够解决人类面临的食物短缺、能源危机、资源匮乏等问题,但由于需要评估转基因品种表现性状和遗传变异效应,大众质疑声不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