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利用高质量的植物性饮食来替代红肉饮食或有望降低人群患冠心病的风险!

2020年12月5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BMJ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哈佛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表示,利用高质量的植物性饮食(比如豆类、坚果或大豆)来替代红肉或许与人群冠心病(CHD,coronary heart disease)发病风险降低直接相关。同时利用全谷物和乳制品来代替红肉、利用鸡蛋来代替加工红肉也能够降低人

2020-12-05

STM:干细胞移植免疫排斥的内在机制

在白血病的治疗中,化学疗法和放射疗法之后的干细胞移植通常会引起严重的不良炎症反应,尤其是在皮肤或肠道中,因为这些所谓的“屏障”器官更容易受到影响。到目前为止,其原因尚不清楚。由MedUni维也纳皮肤科的Georg Stary和Johanna Strobl领导的研究小组现已鉴定出一种免疫机制。该结果现已发表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

2020-11-19

移植重磅!MASP-2靶向单抗narsoplimab美国申请上市:治疗移植相关血栓性微血管病(HSCT-TMA)!

在关键3期临床中,narsoplimab的疗效大大超越美国FDA期望值!

2020-11-20

植物木质部耐栓塞能力研究获进展

过去一段时间中,全球极端干旱事件频发,在全球范围内造成森林衰退和树木死亡。关于干旱诱发树木死亡的机制及如何预测未来森林的响应是当前的研究热点,极端干旱诱发的木质部栓塞(即导管或管胞被气体填充失去水分传导功能)被认为是引起树木死亡的重要机制。已有研究表明,物种在干旱中的表现与其木质部的栓塞抗性(P50,发生50%栓塞时候的水势)密切相关,因此,P50的大小被寄

2020-11-11

华南植物园研究发现中国乌龙茶香气酶促形成机制

茶树(Camellia sinensis)没有甘甜的果实,却牵动全球60多个国家的经济,影响30亿人口的生活。中国是最早发现与利用茶树的国家,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自神农尝百草以来,这种来自中国的神奇树叶,经过不断的变化,已形成了至今的六大茶类。六大茶类主要是根据茶叶加工方式的不同划分为绿茶、白茶、乌龙茶、红茶、黄茶和黑茶。其中,乌龙茶,亦称青茶,是六大茶类中

2020-11-09

Sci Adv:智能移植设备有助于控制膀胱功能

根据最近的一项研究,一种智能设备可以安全可靠地安装在膀胱周围,有助于提高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相关功能,例如促进患者正常排尿。

2020-11-13

葛兰素史克/Medicago佐剂植物源性COVID-19疫苗启动2/3期临床试验!

这是GSK合作的多款COVID-19候选疫苗中第一款进入2/3期临床试验。

2020-11-15

研究揭秘早期被子植物新成员——变果

 被子植物起源及其早期演化是植物学家长期以来致力攻克的难题,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是找到化石证据。我国辽西的义县组地层因其出产的被子植物化石而闻名,近期,学界关于义县组古植物学研究取得进展——获得变果,其是一个被子植物化石。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鑫研究团队及其合作者在Historical Biology上,在线发表题为A novel an

2020-11-01

研究揭示苔藓植物古多倍化历史及重复基因保留特征

 藓类植物,作为陆地植物早期演化中的重要分支,在陆地植物的演化谱系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学界对该类群本身演化历史的研究有限。此前,科学家研究对植物基因组发现,古多倍化事件广泛存在于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类群中,且此类事件多伴随植物类群的迅速扩张和对古气候剧烈变化的适应。然而,在过去四亿多年的演化历史中,藓类植物经历过多少次此类大规模的基因加倍事件,每次加

2020-11-05

植物适应波动光强的光合调控机制研究获进展

  自然环境中的光照强度通常在短时间内出现频繁剧烈的波动,称为波动光强。当光强突然增加时,植物叶片吸收的过剩光能较易造成光系统I活性损伤,影响植物生长。因此,波动光强是植物遭受的自然光照胁迫之一。揭示植物叶片在波动光强下的光合调控策略,对理解植物适应自然光照具有重要意义,在农作物增产方面也具有潜力。传统理论认为,环式电子传递这一替代电子传

20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