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粒体移植提高神经胶质瘤辐射敏感性方面获进展
线粒体是人体正常细胞内的“能量工厂”,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然而,大量临床样本表明:多种肿瘤细胞内线粒体缺陷使得能量供给发生转变,启动步骤更为简单的、不需要氧气的糖酵解方式快速供能,更适应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以及乏氧微环境的需要;其次,糖酵解的产物乳酸能够为肿瘤细胞生存提供酸性环境;最后,线粒体缺陷还使得肿瘤细胞缺失了一种重要的死亡方式:线粒体凋亡途径,使得肿瘤细胞相比正常细胞更难发生死亡。综上,线
Science子刊:利用外泌体实现干细胞移植有效性的无创检测
2019年5月29日讯 /生物谷BIOON /——在人类临床试验中,以干细胞为基础的增强心肌功能和治疗其他疾病的疗法开始显示出希望。然而,除了观察临床结果外,目前缺乏一种可重复的、对时间敏感的、非侵入性的工具来评估目标器官内移植细胞的有效性,这阻碍了干细胞领域的进展。图片来源: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马里兰大学医学院(UMSOM)、宾夕法尼亚大学(Univers
28天内在体外将造血干细胞的数量扩大900倍,让无需接受调理治疗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成为可能
2019年6月2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和日本东京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可能破解了在没有放疗和化疗的情况下进行干细胞移植和基因治疗的密码。几十年来,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培养大量造血干细胞的尝试一直受阻。这些罕见的骨髓细胞单独负责产生血液和免疫系统中的所有细胞。培养这些细胞的困难严重阻碍了许多研究工作,包括那些让某些癌症或血液疾病患者更容易和更安全地接受干细
粪便移植可能是对抗耐药细菌的最好办法
2019年5月24日讯 /生物谷BIOON /——根据《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steopathic Association》上的一篇文章,对于那些无法从艰难梭状芽胞杆菌(C. diff)靶向抗生素治疗中获益的患者来说,将感染C. diff的患者的粪便微生物移植到他们的结肠可能是最好的治疗方法。C. diff是美国最常见的医院获得性感染。它每年影响近50万患者,并成为其中
器官移植领域相关研究进展一览
2019年5月23日 讯 /生物谷BIOON/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是器官移植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喜欢。1. Science:重大进展!自体移植冷冻保存的青春期前睾丸组织可恢复猴子的生育力doi:10.1126/science.aav2914.三分之一的儿童癌症幸存者有可能因化疗或放疗而变得不能生育,并且鉴于他们的精子或卵子尚未发育成熟,因此当他们成年时,使用这些精子或卵子进行辅
研究提出一种血管介入手术医生操作技能综合评价方法
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侯增广研究组在传统的手术评价表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操作行为融合的介入操作技能综合评价,用于介入手术技能培训和临床实践应用。近年来,全球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持续上升,每年因心血管疾病而死亡的人数已经由2012年的1750万增长到2016年的1790万,占全球死亡人数的31%。我国同样面临心血管疾病高发病率的严峻趋势,目前全国心血管疾病人数约为2
法国首例子宫移植手术成功实施
法国上塞纳省一家医院4月12日宣布,一名法国女性3月31日成功接受子宫移植手术。这是法国境内实施的首例人体子宫移植手术。这名法国女性34岁,先天无子宫。当地时间3月31日,她在上塞纳省福煦医院接受了人体子宫移植手术。用于移植的子宫来源于她的母亲。这一手术由法国卫生监管部门批准和授权。手术首席负责人让-马克·阿尤比表示,目前患者及其母亲的身体状况良好。接下来,“术后10个月以后,待患者的
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引起的GVHD,间充质干细胞来救!
什么是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用所有人都能听得懂的话简单点讲,就是“排异反应”,不过是器官/血液捐献者的免疫细胞对被移植者的“攻击”。它可能发生在器官移植时,可能发生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时,甚至输血也可能引发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还不低,大约在30%~45%左右。GVHD:移植成功之路的“拦路虎”2018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首次批准了已上市药物ibrutinib用于治疗造血干细胞移
3D可视化让白内障手术更精准更安全
近日,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教授李文生及其研究团队在IJO(《印度眼科杂志》)上发表长文,首次系统阐明3D可视化系统在白内障手术中的运用,其价值可以视为白内障手术开始进入3D时代的标志,意义在于探索促进白内障手术朝着更精、更快、更安全的方向发展。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指出,白内障是全球首位致盲性眼病,全球有35%的盲症、25%的中重度视力损伤来自未及时治疗的白内障。数据显示,我国60至89岁
Mol Psych:移植肠道微生物能够缓解抑郁以及大脑炎症反应
2019年5月9日 讯 /生物谷BIOON/ --科学家们已经证明,将肠道细菌从易受社会压力影响的动物移植到非压力动物身上,可能会导致接受者出现易受攻击行为。该研究揭示了大脑和肠道之间生物相互作用的细节,这些菌群可能有一天会有助于人类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的治疗。“在实验室测试中表现出抑郁型行为的老鼠,我们发现压力会改变他们的肠道微生物群 - 肠道中的细菌群,”研究负责人Seema Bhatnagar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