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mmunications Biology:研究人员开发出基于液滴微流控的链霉菌高通量筛选技术平台
链霉菌是重要的工业微生物,可以生产蛋白、小分子药物等高附加值产品。工业生产中,常用随机诱变手段产生大量的链霉菌突变库,但缺乏与之相适配的高通量筛选手段用以获得目标突变株。已报道的基于流式细胞分选的方法只能对链霉菌的原生质体或孢子进行筛选,由于抗生素等次级代谢产物多产生于菌丝发酵的平台期,因而原生质体或孢子均无法代表链霉菌的真实发酵状态
科研人员基于月季基因组和遗传学分析提出“皮刺储水”功能新假说
皮刺是指植物表皮或皮层形成的尖锐突起,通常被认为是植物的防卫适应组织,保护植物免受动物、病原体或机械伤害。许多蔷薇科、豆科和芸香科等植物的茎杆、叶子和果实上都有皮刺,但幼嫩或发育早期的皮刺功能尚未得到揭示。月季花(China Rose)为蔷薇科(Rosaceae)蔷薇属(Rosa)植物,一般指月季(Rosa chinensis)。月季
科研人员开发出同时分析全基因组DNA甲基化与遗传变异的方法
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孙中生团队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合作,在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上,发表了题为A new approach to decode DNA methylome and genomic variants simultaneously from double strand bisul
科研人员解锁冰河时代东亚人群遗传图谱和适应性基因演化
谈到几万年前的冰河时期,我们会联想到动画电影系列“冰河时代”中古代人类形象和当时与其共存的猛犸象、剑齿虎等已灭绝动物的卡通形象。我们也会不禁追问,当时的东亚人是如何生活的,他们和我们有什么区别吗?研究表明,冰河时期(尤其是末次盛冰期)的气候变化对欧洲人群的迁徙和种群大小变化具有影响,考古证据表明其对亚洲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的人群历史也有
研究人员编辑感病基因 创制水稻广谱抗病新材料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敲除水稻感病基因,实现了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广谱抗病性改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植物学报(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上。据宁约瑟研究员介绍,稻瘟病(Rice blast)和白叶枯病(Bacteria l
新加坡研究人员开发出利用身体作为传输媒介为可穿戴设备供电方法
新加坡国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Jerald Yoo副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人体作为传输媒介,在为可穿戴设备包括在医疗环境中使用的设备供电方面取得了突破。相关研究成果于发表在《自然电子》上。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现在非常流行,它们最显着的缺点之一是需要经常充电。电池的小尺寸和低容量意味着需要每天充电,频繁为多个小型设备充电并不方便。该团
我国科研人员发明一种不依赖遗传转化的油菜和甘蓝基因编辑技术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油料作物逆境生物学和抗性改良团队,联合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相关团队,建立了一种应用于油菜和甘蓝的新型基因编辑方法。该方法打破了油菜和甘蓝的基因编辑技术对遗传转化的依赖,直接通过授粉的方式对油菜和甘蓝的基因进行编辑,获得了不含转基因元件的突变材料,为高产、优质、多抗新品种的培育提供了新的技术储备。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植物学
研究人员揭示植物种子萌发的时间调控机理
种子萌发是开花植物生活史中的关键阶段,受到植物体内多种信号物质和外界环境因子的精密调控。植物种子只有在适宜的时间和地点萌发,才能发育成正常植株。各种不利环境因子可诱导植物合成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激素,从而抑制种子萌发过程。已有研究表明,ABA激素响应和种子萌发过程涉及一个十分复杂的信号网络,而相关生理反应的发生
科研人员发现新冠免疫原特异的B细胞新亚群
目前,全球已有超过1.6亿人确诊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超过340万死亡,严重危害全球公众健康。体液免疫应答抗是抵抗新冠病毒感染主力军之一,探究新冠病毒感染康复者体液免疫的应答机制,特别是新冠病毒特异的B细胞免疫应答情况,对新冠疫苗的设计以及相关治疗性抗体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对特异B细胞的免疫应答了解非常有限。近日,中山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深圳)陈耀庆
Genome Biology:科研人员建立基于表观遗传异质性的肺腺癌病人分型模型
近期,Genome Biology在线发表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主任孙艺华、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研究员邵振和中科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季红斌、孟飞龙等的合作研究成果——A systematic dissection of the epigenomic heterogeneity of lung adenocar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