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ll:新研究揭示胚胎时期神经回路是如何发育的
2019年9月26日 讯 /生物谷BIOON/ --神经元细胞的发育成熟最初需要从胚胎开始,直至到达神经系统。然而,我们目前并不清楚其中的详细过程。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科学家Yinan Wan说:“我们目前猜测的很多过程是无法被观测的”。如今,Wan和她的同事们已经开发出了可以直接观察动物活动的工具。(图片来源:Wan et al, Cell. 2019)根据该团队的最新成果,利用新的成像技术
Science:新方法极大地延长细菌抗癌基因回路的功能性寿命
2019年9月17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方法,可以显著延长用于引导微生物发挥功能---比如产生和运送药物、分解化学物和充当环境传感器---的基因回路(gene circuit)的寿命。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9年9月6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Rock-paper-scissors: Engineered pop
JCB:胰岛素分泌功能异常的分子机制新突破
2019年9月21日 讯/生物谷BIOON/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乌普萨拉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调节胰腺β细胞(β细胞)中胰岛素的释放的新机制。该机制在2型糖尿病中发生了异常,因此,科学家希望这一发现将被用于开发针对该疾病的新疗法。全球范围内,有超过4亿人患有2型糖尿病。主要问题之一是胰腺β细胞分泌的胰岛素不足。(图片来源:Www.pixabay.com)长期以来,我们已经知道胰岛素分泌受损是
研究揭示精氨酸甲基转移酶prmt5在斑马鱼性腺发育中的功能和机制
蛋白质精氨酸甲基化是一类重要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型式,它受精氨酸甲基化转移酶基因家族的介导,在RNA加工、DNA修复、蛋白与蛋白相互作用及基因调控等方面起非常重要的作用。精氨酸甲基转移酶prmt5为该基因家族成员之一,属II型精氨酸甲基化转移酶,介导对称性精氨酸双甲基化。由于Prmt5基因在小鼠中全身性敲除,导致胚胎早期死亡,因此对其总体的在体生物学功能还并不十分了解。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人
新型细胞器迁移体的产生机制及其生理功能研究取得新进展
迁移体是一种新发现的膜性细胞器,目前对其形态、发生机制、生理功能等研究都处在初期阶段。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重点专项的支持下,清华大学俞立教授团队与合作者在迁移体的产生机制、生物学功能等方面取得一系列进展。为了揭示迁移体的产生机制,俞立教授课题组与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课题组合作,发现了Tspan4蛋白质及胆固醇在迁移体形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他们提出了迁移体形成机
Cell:一种与罕见神经性障碍相关的基因或能调节阿尔兹海默病中关键酶类的功能
2019年9月12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麻省总医院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一种能够发生突变引发罕见机体平衡障碍的基因或能调节特殊酶类的行为,而这种酶会增加个体患阿尔兹海默病(AD)的风险,相关研究发现或能帮助科学家们识别新型靶点,帮助开发有效减缓或阻断AD发生的新型疗法。图片来源:public domain2008年,研究者Rudol
复旦大学发现吗啡奖赏作用神经机制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马兰教授团队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吗啡能协同激活大脑皮层中两类不同的中间神经元,造成抑制性神经环路的持续失活,从而揭示了吗啡等成瘾性药物产生强烈奖赏和依赖作用的神经机制。8月14日,这一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杂志子刊《分子精神病学》(Molecular Psychiatry)。吗啡等阿片类药物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但其同时能产生强烈的奖赏作用(欣快感),因此会导致成瘾甚
恐惧会改变动物脑神经回路并影响行为习惯
加拿大一项新研究显示,捕猎者带来的恐惧会在野生动物脑神经回路中留下可量化的持久印记,并改变动物行为习惯。精神心理学所谓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就是这种影响的典型表现。加拿大安大略西部大学研究人员在英国《科学报告》期刊上发表文章说,他们连续两天给黑头山雀播放捕食者(如猎鹰)的音频回放,对照组播放非捕食者的音频,接下来的7天让黑头山雀在户外一起生活。7天后,研究人员播放黑头山雀遇到捕食者发出的警示
Nat Immunol:研究揭示Foxp3缺失的情况,T细胞功能重组调节新机制
2019年8月13日讯 /生物谷BIOON /——转录因子Foxp3缺失的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缺乏抑制功能,表现为效应T (Teff)细胞样表型。近日来自波士顿儿童医院免疫学科和哈佛医学院儿科的Talal A. Chatila发现,Foxp3缺乏使雷帕霉素(mTOR)复合物2 (mTORC2)信号通路的代谢检查点激酶靶蛋白失调,并引起有氧糖酵解和氧化磷酸化,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研究揭示红斑狼疮疾病相关FcγRIIB-I232T变异体功能丧失的全新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娄继忠课题组与浙江大学基础医学院/附属二院陈伟课题组、清华大学生命学院和免疫所刘万里课题组合作在红斑狼疮疾病发病机制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在eLife 杂志上发表了题为FcγRIIB-I232T polymorphic change allosterically suppresses ligand binding 的论文。该论文从临床免疫科学问题出发,联合运用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