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 Rep:开发出首个3D类器官模型来研究炎症诱发血脑屏障功能异常的机制
2020年8月7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tific Report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威克森林浸信医学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出了首个拥有功能性血脑屏障的3D多细胞大脑类器官模型,其或许能作为一种极具潜力的平台来帮助筛选能控制机体炎症的药物,炎症是多种神经性疾病发病的核心,比如缺血性中风等。
Nature:微生物通过肠-脑回路调节交感神经元
2020年7月17日讯 /生物谷BIOON /——肠道和大脑之间的联系监控着肠道组织及其微生物和饮食内容,调节着肠道的生理功能,如营养吸收和节律,以及与大脑相连的进食行为。因此,有可能存在检测肠道微生物的回路,并将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区域,而中枢神经系统反过来又调节肠道的生理机制。近日来自洛克菲勒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在Nature上发文表示,他们通过结合转
Brain:研究揭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遗传机制
在全球范围内约有5000万人患有痴呆症。两种最常见的形式是阿尔茨海默氏病和额颞叶变性(FTLD),它们发病原因是大脑特定部位的神经元停止功能,从而触发记忆丧失和其他行为或性格发生变化。
研究阐明痛觉信息处理的神经环路机制
7月9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孙衍刚研究组完成的研究论文,以《臂旁核将脊髓上行的痛觉信息直接传递到丘脑板内核而非杏仁核》为题,在线发表在《神经元》上。该研究阐明了痛觉相关信息长程传递和诱发保护性行为的细胞及神经环路机制。痛觉是人和动物感知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和威胁的重要途
研究揭示灵活行动选择的神经机制
近期,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姚海珊研究组在eLife上在线发表了题为《次级运动皮层在灵活视觉分类行为中参与适应性行动选择的控制》的研究论文。研究发现次级运动皮层的行动选择信息和感觉历史信息受到任务需求的动态调控,在灵活行为中具有重要作用。世界包括各式各样的刺激、物体和事件。能
研究揭示阿片类物质镇痛的神经机制
6月10日,eLife 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外源性与内源性阿片物质作用于不同神经元群体介导炎症性疼痛的镇痛作用》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神经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孙衍刚研究组完成。该研究结合遗传学操控、药理学实验、光纤钙记录、行为学实验等技术手段,揭示了在炎症性疼痛中,外源性和内源性
Nat Neurosci:研究揭示神经元传递信息的机制
最近,来自罗切斯特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某些神经元能够熟练帮助个体感知物体的运动状态。这些发现可能对开发假肢和理解某些脑部疾病有影响。
研究阐明秀丽隐杆线虫产生稳健而灵活运动的神经环路机制和算法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温泉教授研究组在eLife上在线发表题为Flexible motor sequence generation during stereotyped escape respons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结合实验和理论分析,揭示出秀丽隐杆线虫(简称线虫)在逃逸行为
薛天/赵欢揭示夜间蓝光“致郁”神经机制
除了产生视觉,光还可以调节各种生理功能,包括情绪。众所周知,白天使用光疗法具有抗抑郁作用,但据报道,夜间过度暴露于光会导致抑郁症状,昼夜差异影响光的神经机制尚不清楚。2020年6月1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薛天与合肥学院赵欢共同通讯在Nature Neuro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A circadian rhythm-gated subcort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