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通过体内自组装酶反应器提高黄芩素和野黄芩素的生物合成
近期,ACS Synthetic Bi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勇研究组和华东理工大学任宇红研究组的合作研究成果——Improve the Biosynthesis of Baicalein and Scutellarein via Manufacturing Self-Assembly Enzyme R
研究揭示盐芥适应高盐低磷生境的分子机制
土壤盐渍化通常和土壤贫瘠相伴,严重影响植物生长。盐生植物在贫瘠的盐渍生境下仍能良好生长,说明其可能具有独特的养分吸收利用机制。已有研究表明,盐芥(Eutrema salsugineum)除耐盐外,对低磷胁迫也有较强的耐受性,这与该物种高盐低磷的生长环境相适应。研究盐芥适应高盐低磷生境的分子机制,寻找盐和低磷胁迫信号通路的交叉调控元件,对于提高盐胁迫下作物的磷
多花黑麦草耐盐机理研究取得进展
土壤盐渍化是普遍存在并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我国盐碱地面积高达3467hm2,且逐年增加,但只有小部分被耕种,大量的盐碱土待开发利用,是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我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不足,选育耐盐碱牧草开发广阔的盐碱地十分重要。多花黑麦草是禾本科黑麦草属植物,生长速率快,营养丰富,消化率高,且各种家畜喜食,适于集约化栽培利用,已成为目前
“盐”多必失!你愿意减盐吗?
当代食品工业的发达极大地丰富了美食的种类,也给人们带来了健康问题。根据国家卫健委2019年发布的《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表明,不合理膳食行为,特别是高盐、高油、高糖摄入是影响人群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它会导致肥胖、糖尿病、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等疾病的发生发展。然而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表明,我国居民人均食用盐、油均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也超过
生物钟调控水稻耐盐性的机制解析获进展
水稻是全球主要的粮食作物,对盐胁迫敏感,盐渍环境会导致水稻产量显着下降。生物钟是内在的时间维持机制,在调节植物非生物胁迫响应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但目前,学界尚不清楚水稻生物钟核心组分是否参与耐盐性调节及其相关机制。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雷课题组发现,在转录水平,水稻生OsPRR(Oryza sativa Pseudo-Response Re
新疆野苹果谱系地理和保护遗传研究获进展
亚洲中部地区经历了新生代长期气候干旱化的过程。这与古特提斯海退却、全球变冷和第四纪气候震荡等古地理事件相关。干旱气候对植物的分布、起源和演化有重要影响。新疆野苹果是残遗分布于亚洲中部山地阔叶野果林的建群种,是栽培苹果的直接祖先来源,属国家濒危保护植物。然而,野苹果现今片段化分布格局的成因尚不明确;跨国境的种群间遗传谱系关系未见报道。中国科学院新疆
研究揭示盐胁迫下产胞外多糖功能基因的差异表达特征及相关多糖结构属性
盐碱化是干旱区农业面临的挑战,一些产胞外多糖的功能菌在特定条件下形成的胞外聚合物,能够通过螯合Na+、K+和 Ca+2等金属离子来缓解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保持水分的作用,从而促进植物生长。在不同盐胁迫条件下,产胞外多糖功能菌在基因水平如何调控?其胞外多糖结构如何变化?针对上述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极端环境微生物研
张亭栋、王振义、卢柯、彭实戈荣获2020未来科学大奖
未来科学大奖委员会于9月6日在北京公布2020年获奖名单。张亭栋、王振义凭借发现三氧化二砷和全反式维甲酸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作用,摘得“生命科学奖”;卢柯因其开创性的发现和利用纳米孪晶结构及梯度纳米结构以实现铜金属的高强度、高韧性和高导电性,获得“物质科学奖”;彭实戈因其在倒向随机微分方程理论,非线性Feynman-Kac公式和非线性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