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PLoS ONE:从海藻中提取疟疾疫苗

疟疾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过去的药物往往受到耐药性及副作用等问题的限制,不能起到有效防治的作用。5月16日国际科学杂志PLoS ONE发表了James A. Gregory等人的研究论文“Algae-Produced Pfs25 Elicits Antibodies That Inhibit Malaria Transmission”。

2012-11-18

Nat.Med:疟疾患者易感染沙门氏菌原因探明

疟疾患者容易感染非伤寒沙门氏菌,此前医学界一直认为这是因为疟疾使患者免疫系统功能下降。但英国一项最新研究表明,这一并发感染的真正原因是机体为了抵御疟疾造成的影响,暴露出一个易被沙门氏菌利用的弱点。 据介绍,疟疾患者感染非伤寒沙门氏菌十分常见,在一些疟疾高发地区,这一情况甚至占感染非伤寒沙门氏菌病例的70%。儿童尤其容易出现这种并发感染,感染后死亡率较高。

2012-11-19

彻底消灭疟疾的新希望?疟原虫抗药性基因被发现

来自Mahidol-Oxford Tropical Research Unit (MORU)的科学家在这里使用基因测序手段分析了来自亚非15个地区多达1612份血液样本,对比研究后确定了一种名为kelch13的基因突变很可能是产生抗药性的直接原因。

2015-01-26

Nature:发现控制凶险型疟疾关键分子

中法科学家联手攻关,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能控制凶险型疟疾的关键调控因子——“PfRNase II”,由此为这一高致死性疟疾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治疗靶点。记者今天从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同济大学医学院联合召开的新闻

2014-07-04

PNAS:疟疾感染可能增强宿主对蚊子的吸引力

瑞士联邦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发现,感染了疟疾的小鼠释放出一种与未感染疟疾的小鼠不同的气味谱,这让感染的小鼠对蚊子更具吸引力。相关文章发表于2014年6月30日的《PNAS》杂志上。蚊子充当了疟疾感染的病媒,在吸食

2014-07-04

PNAS:疟疾随非洲奴隶进入南美

加州大学的一组研究者近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发表论文称,引起疟疾的疟原虫是由16世纪的非洲奴隶交易被引进南美洲的。 多年来,关于疟疾是如何进入南美的这一论题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认为疟疾是在数千年前由鸟类迁徙而跨国大西洋的,而该研究团队的这一发现有力地驳斥了上述理论。

2012-11-18

J Infect Dis:德研究者提出治疗儿童严重疟疾新方法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传染病杂志》The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刊登了德国等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A Simplified Intravenous Artesunate Regimen for Severe Malaria。”文章中,研究者提出了治疗儿童严重疟疾的用药新方法。 对于治疗患严重疟疾的儿童,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最好在3天内分5次给药。

2012-11-18

ChemBioChem:一些抗癌药物可在早期阻击疟疾

近日,科学家已经找到一些可以防治疟疾的化合物,其中一些化合物目前正在治疗癌症的临床试验中。

2014-08-28

Nature:蚊子传播媒介在疟疾感染中的作用

疟疾寄生虫依次通过啮齿类、灵长类或人类宿主会增加寄生虫的毒性。其意义是,媒介传播改变毒性,但关于这一点的直接证据却一直都没有。在这项研究中,JeanLanghorne及其同事发现,蚊子传播内在改变“无性血液阶段”的夏氏疟原虫,后者又会引发被改变的宿主免疫反应。作者提出,疟原虫在蚊子媒介中的改变可能是在疟原虫生命周期多个阶段起作用的各个调控过程综合作用的结果。

2013-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