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中科院深圳先进院戴卓君团队开发“活”塑料,利用合成生物学助力塑料降解
塑料的发明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大规模塑料垃圾的产生以及不当的处理方式,使得塑料垃圾(白色污染)成为当下最为严峻的环境问题之一。
David Baker最新Science论文:AI从头设计蛋白,用作生物传感器
,这项发表于 Science 的研究展示了通过深度学习模型来设计基于假环肽的、具有模块化重复结构和中央结合口袋的小分子结合蛋白,对靶标小分子化合物具有高结合亲和力,并可以实现下游传感。
Nat Chem Biol丨尹胜/郭剑平团队揭示先导化合物DP通过靶向APOL2治疗肝纤维化的机制
通过小鼠肝纤维化模型对DP进行体内药效学评价,结果显示口服给予DP可以剂量依赖性地减轻肝脏炎症浸润水平、肝细胞损伤水平和纤维化程度,且对小鼠的重要脏器和膝关节骨结构无明显毒性。
生物样本高通量清洗前处理技术研发方面获进展
研究通过结合微流清洗与FRAST,在3小时内完成了尿液感染样本的药敏测试,且结果与微量肉汤稀释法金标准相符。这一方法可靠且自动化程度高,适用于单细胞拉曼光谱分析,并在流式细胞分析等方面具有应用价值。
【展会动态】2024香港国际生物科技论坛展览:最新观展指南来了!
BIOHK 2024第三届香港国际生物科技论坛暨展会作为香港生物科技展会的标杆展会,将于9月11-14在香港会展中心召开。
Circ Heart Fail:科学家有望利用肠道微生物代谢产物TMAO来预测人类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
在对两个表型良好、多样化且基于社区的队列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诸如TMAO、胆碱和巴豆甜菜碱等肠道微生物衍生代谢产物的循环浓度或许与机体心力衰竭风险增加存在一定的独立性关联。
南京邮电大学研究者们揭示了自体细胞外囊泡生物合成植入物的机电刺激调节肠道菌群
宿主ev在体内细胞和微生物之间的沟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为有效调节微生物群和疾病干预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天然自体治疗方法。
α-羟甲基酮类化合物的酶促合成及转化应用方面获进展
该团队构建了一锅多酶反应体系,解决了多酶体系的匹配难题,实现了对映选择性互补的1,2-二醇类化合物的高效合成,且产物对映选择性达到97-99% ee、分离收率为52-97%。
生物医药创新国家队来了!上海前沿携手顶尖产学研机构缔造开源创新生态
上海前沿,位于国家级生物医药基地张江科学城的核心区域。这里汇集了丰富的资源,旨在为中国及全球生物医药创新者提供一个充满活力的开放合作平台。
Cell:从人体微生物组中挖掘全新抗菌肽,有望解决抗生素耐药性难题
该研究利用计算和实验筛选平台,挖掘了一个最近扩展的微生物组微型蛋白数据库,以寻找具有抗菌活性的候选抗菌肽,并鉴定了高效和特异的抗菌肽序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