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有的虫全面开启“排毒模式”后,生生延寿21%

  蛋白质是组成人体一切细胞、组织的重要成分,但常言道,“过满则亏,过犹不及”,机体内蛋白质过量的可能会造成大问题,比如增加患癌风险,以及让人们“老”得更快。顶级期刊《Nature》发布了一篇题为Rewiring of the ubiquitinated proteome determines ageing in C. elegans的研

2021-08-03

勃林格殷格翰与哥伦比亚中国签署合作协议,德国康复模式在中国落地生根

2021年8月3日,勃林格殷格翰旗下霁达康复品牌与哥伦比亚中国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医疗资源互补、人才交流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实现医疗服务的有效对接,进一步提高康复行业管理水平

2021-08-03

Nature Communications:生殖健康微生物组研究获进展

近年来,微生物组学的研究提升了关于身体各部位共生微生物的认识。中国科学院北京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赵方庆团队发现微生物组学或进一步拓展对女性生理和生殖健康方面的认识,并有助于提升治疗水平。作为人体最主要的菌库之一,阴道菌群及其对女性生理和生殖健康的作用显而易见。作为“生命摇篮”的宫腔像一个黑箱子,若不借助宫腔镜等手段,很难判断健康状态,更无法轻易获知其微生态是

2021-07-17

Genomics:揭示保幼激素调控龟纹瓢虫生殖发育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棉花虫害与生物安全创新团队利用动态转录组分析、基因沉默技术开展了保幼激素调控龟纹瓢虫卵子发生和卵黄生成研究,从生理水平与基因转录水平阐述了保幼激素对龟纹瓢虫生殖发育的调控作用,为龟纹瓢虫的规模化人工饲养奠定了理论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基因组学(Genomics)》上。据团队首席崔金杰研究员介绍,龟纹瓢

2021-07-09

Science:揭示绒毡层siRNA让生殖系DNA甲基化机制

2021年7月9日讯/生物谷BIOON/---染色质的表观遗传修饰,如DNA胞嘧啶的甲基化,在植物和动物中实现调节信息跨代传播。表观遗传标记是通过生殖系遗传的,生殖系可以经历影响生殖系功能的表观遗传重编程。哺乳动物生殖系会经历全基因组的去甲基化和重甲基化,从而重置表观遗传标记并恢复细胞的多能性。开花植物的生殖系分化晚于哺乳动物的生殖系,并经历了独特的DNA甲

2021-07-09

Cell 重磅揭示大肠杆菌染色体折叠模式及影响因素

染色体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物质结构基础,与多种细胞过程息息相关,如基因表达、DNA 修复和染色体分离,其正确折叠至关重要。所有细胞都须将自身的基因组通过折叠压缩在一个小体积空间当中。与真核细胞不同,细菌细胞没有核膜,并且不会将其染色体 DNA 包装成类似于核小体的重复结构单元。然而,它们仍然折叠并集中它们的染色体物质,形成一个动态的、有组织的 DNA 网络,称为

2021-07-13

Science:利用sci-Space技术在单细胞水平上揭示细胞基因转录的空间分布模式

2021年7月6日讯/生物谷BIOON/---一项名为sci-Space的新技术与来自其他技术的数据相结合,可能会在哺乳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通过不同细胞的基因表达绘制出四维图谱。这类图谱将描绘出单个细胞中的基因转录本如何反映出时间的流逝、细胞谱系、细胞迁移以及发育中的胚胎位置。它们还将有助于阐明基因表达的空间调节。哺乳动物胚胎发育是一种了不起的现象:一个受精

2021-07-06

Nat Commun:高脂肪饮食和生物钟扰乱改变脂肪细胞祖细胞的节律性增殖模式,负面影响体内的健康脂肪组织

2021年7月6日讯/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临床前研究中,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休斯顿健康科学中心(UTHealth)的研究人员发现改变你的饮食习惯或改变你的生物钟(circadian clock)可以影响你整个生命周期的健康脂肪组织。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论文标题为“Cellular and ph

2021-07-06

研究解析水稻生殖期phasiRNA结合的AGO蛋白的稳态调控机制

水稻AGO蛋白MEIOSIS ARRESTED AT LEPTOTENE1 (MEL1)通过结合生殖细胞特异性的phased small RNAs (phasiRNAs),在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中发挥作用。MEL1蛋白的表达在时间和空间上受到调控,并在减数分裂后被迅速清除。但是,MEL1为什么需要在生殖细胞发育过程中被精准调控?又是如何调控的?近日,中山大学生

2021-06-18

慢阻肺已成为我国第4大死亡原因,川渝探索慢阻肺防治模式

当前,慢阻肺已经成为我国第四大死亡原因。其中,川渝地区慢阻肺问题较突出,发病率常年位居全国前列。更严峻的是,我国公众对慢阻肺疾病的知晓率和认知程度仍较低。2014-2015年对我国大于等于40岁人群的调查显示,慢阻肺疾病名称的知晓率为9.2%,肺功能检查的知晓率为3.6%,慢阻肺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仅为5.8%。慢阻肺的病程较长,需要医生和药师对患者进行长期的随

2021-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