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Plant Cell:揭示环境温度调控蓝光受体隐花素蛋白稳定性的机制
The Plant 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刘宏涛研究组完成的题为Light-Response Bric-A-BracK/Tramtrack/Broad proteins mediate cryptochrome 2 degradation in response to low ambient tem
Cell子刊:肠道微生物群变化或可加剧认知能力下降
在喂食生酮饮食并间歇性缺氧的小鼠的肠道微生物群中,一类叫做嗜胆菌(Bilophila)的细菌浓度急剧增加。他们还发现,生酮饮食、缺氧和用一种叫做沃氏嗜胆菌的嗜胆菌处理会损害海马体,导致小鼠的认知能力下降。
科学家发现酸性环境促进β淀粉样蛋白寡聚体的形成
大量研究显示,β淀粉样蛋白(Aβ)的小规模聚集物即Aβ寡聚体(AβOs)对神经细胞尤其是神经突触有很强的毒性,在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日,来自德国的科学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题为“Endo-lysosomal Aβ concentration and pH trigger fo
Molecular Cancer:RIPK3激活诱导癌细胞TRIM28表达下调并增强抗肿瘤微环境
坏死是一种细胞死亡,可增加肿瘤免疫原性,对治疗免疫荒漠肿瘤有重要意义,因此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靶点。
Sci Adv:揭示机体遭遇恐惧经历后大脑所发生的变化!
2021年8月23日 讯 /生物谷BIOON/ --多项动物研究结果表明,恐惧感的获得和表达依赖于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medial prefrontal cortex)和杏仁核的协调活动,同时θ振荡也能够支持恐惧感网络中的区域间交流,然而,目前研究人员并不清楚是否这些研究结果能推广到人类的恐惧学习研究中。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ce Adva
APSB:沙门氏菌的鞭毛在肿瘤微环境中或能介导潜在的抗肿瘤免疫效应
2021年8月23日 讯 /生物谷BIOON/ --沙门氏菌介导的癌症疗法在实验动物模型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抗肿瘤效应,但其背后详细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并不清楚。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上题为“Salmonella flagella confer anti-tumor immunological effect
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抗凝治疗可通过缓解缺氧促进肿瘤免疫微环境并增强免疫治疗疗效
有限的肿瘤灌注会导致药物输送受损、氧合不足并对肿瘤微环境(TME)产生不利影响,从而降低化疗、免疫治疗、放疗和纳米医学等的疗效,灌注受限最难以克服的后果是肿瘤缺氧。
法国科研团队致力于预测气候变化对浮游生物群落的影响
浮游生物泛指生活于水中而缺乏有效移动能力的漂流生物,其中分有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部分浮游生物具游动能力,但其游动速度往往比它自身所在的洋流流速来得缓慢,因而不能有效地在水中灵活游动。来自索邦大学、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和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研究团队,通过宏基因组测序与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相结合的方式,分析Tara O
Advanced Science:发现肝脏微环境重编程肿瘤细胞促进结直肠癌肝转移
结直肠癌是第三大癌症死亡原因,也是第四大最常见的癌症。结直肠癌极易发生肝转移,肠癌转移的患者5年存活率小于10%,因此,肝转移是结直肠癌致死的主要原因。然而,肝转移肿瘤对大多数化疗药物产生抗性,目前临床上仍然缺乏靶向结肠癌肝转移的靶点和药物。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卜鹏程课题组和杜克大学Xiling Shen课题组在Advanced Science杂志合作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