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 Commun:高通量筛选揭示肠炎患者体内大肠杆菌感染的内在机制

粘附侵袭性大肠杆菌(AIEC)是克罗恩氏病患者(一种常见的肠道炎症)体内常见的致病菌。尽管这类病原菌与共生性的大肠杆菌具有很多表型方面的差异,通过基因组学的手段往往难以区分这两种不同的亚群,因而导致难以鉴定出关键的致病因子。在最近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的一篇研究中,来自加拿大McMaster大学的Brian K. Coom

2021-04-04

Cell Rep: 抗病毒药物筛选揭示DNA损伤修复抑制剂的抵抗SARS-CoV-2感染的能力

SARS-CoV-2传播引发的COVID-19疫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危机,因此,寻找能够抑制病毒感染能力的药物也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最近发表在《Cell Reports》杂志上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洛杉矶分校的Vaithilingaraja Arumugaswami团队通过高通量的药物筛选系统,从430中蛋白质激酶抑制剂中筛选得到了34个候选物,这

2021-04-07

Nature: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模型 或能绘制出与疾病基因相关的风险突变的多种图谱

2021年4月13日 讯 /生物谷BIOON/ --如今,全基因组关联性研究(GWAS)已经确定了数千种与多种人类疾病发生相关的遗传突变,但这些研究往往并不能确定基因突变到底会带来哪种特定的特征或疾病;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上题为“Genome-wide enhancer maps link risk variants to disease g

2021-04-13

蔡清清教授团队首次创建基于单核苷酸多态性的预测模型指导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精准预后判断和早期患者治疗决策

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L)好发于亚洲及拉丁美洲,在我国占所有淋巴瘤病例的15-30%。ENKTL临床表现及预后具有明显异质性,当前预后评价系统多基于临床及病理特征,而基于临床分期制定的治疗方案无法满足个体化诊疗的需求。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内科蔡清清教授课题组在国际血液学期刊Blood上发表了题为“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单核苷酸多态性预测模型”

2021-04-15

多种模型的建立如何改善人类疾病的研究?

本文中,小编整理了科学家们发表的多篇重要研究成果,共同解读他们如何建立多种模型来改善人类的疾病的研究?分享给大家!【1】Science:我国科学家发现一些新设计的主蛋白酶抑制剂可在体外和转基因小鼠模型中抑制新冠病毒感染doi:10.1126/science.abf1611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导致2019年冠状病毒病(COVID-19),如今正在全

2021-03-28

Biomicrofluidics:肺器官微芯片模型帮助研究免疫反应

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的数据,呼吸道病毒是人类最常见的疾病和死亡原因,COVID-19大流行格外凸显了这一事实。尽管有可能引起严重的疾病,但仍有超过70%的病毒感染并无症状。

2021-03-25

Hepatology:科学家建立新的肝内胆管癌小鼠模型,并鉴定到重要癌症发生相关基因

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新的小鼠胆管癌模型,很好地再现了人类胆管癌肿瘤发生,并发现了TNS4在肿瘤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2021-04-02

eLife:新型全基因组CRISPR筛选技术或能发现与癌症发生相关的关键通路

2021年3月17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eLif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范德堡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全基因组CRISPR筛选技术,其或能帮助揭示80%-90%的肿瘤是如何生长的。这种新方法能够检测一种特殊的遗传开关,而该开关能诱导持续性的细胞分裂(癌症开始的标志物)。CRISPR是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

2021-03-17

科学家成功开发出新型数学模型来分析癌症患者接受CAR-T细胞疗法时机体反应的动态学变化

2021年3月30日 讯 /生物谷BIOON/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CAR-T,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cell therapy)是一种当前相对比较新的疗法,目前已经获批用于治疗多种恶性B细胞白血病和淋巴 瘤,许多患者都对CAR-T疗法的反应强烈,然而仅有一小部分患者会产生较短暂的反应,而且这类患者病情进展很快,不幸的

2021-03-29

极地微生物种质资源库上线

   近日,极地微生物种质资源库上线(https://www.chinare.org.cn/pmcc/)。首批200多株极地微生物信息已经实现完全信息标准化及公开共享。据悉,为了提高极地微生物资源标准化整理、信息公开,实现未来极地特色菌株资源服务共享,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微生物与生物地球化学团队和国家极地科学数据中心联合研发了极

2021-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