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Advances:研究揭示生物力学特征参与袖蝶属蝴蝶局部适应与物种形成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蛋白质与植物基因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张蔚课题组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细胞增殖与分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朱健课题组,在Science Advances上合作发表了题为“A widely diverged locus among Heliconius butterflies m
Nature子刊报道裸子植物物种多样化和表型进化研究
确定生命之树中物种多样性和表型差异产生的主要的内部与外部驱动力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挑战之一。对于绿色植物,全基因组复制(WGD,或多倍化)是重要的进化驱动力,但WGD是否能与响应气候变化和新生态机遇的适应性辐射演化等进化过程一起塑造宏观进化模式尚不清楚。现存的裸子植物支系明显经历了古辐射演化、大量灭绝事件、超常的形态停滞和近期多样化等复杂历史,而裸子植物进化主
Cell Stem Cell:肝间质细胞与肝导管上皮细胞之间的接触数量控制肝脏再生
2021年8月4日讯/生物谷BIOON/---从亚里士多德时代起,人们就已知道人类的肝脏是身体所有器官中再生能力最强的,甚至能够在切掉70%后再生出来,这使得活体移植成为可能。尽管肝脏在受伤后会完全再生,但调节如何激活或停止这一过程以及何时终止再生的机制仍然未知。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分子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所(MPI-CBG)、英国剑桥
研究人员揭示植物种子萌发的时间调控机理
种子萌发是开花植物生活史中的关键阶段,受到植物体内多种信号物质和外界环境因子的精密调控。植物种子只有在适宜的时间和地点萌发,才能发育成正常植株。各种不利环境因子可诱导植物合成脱落酸(Abscisic acid,ABA)激素,从而抑制种子萌发过程。已有研究表明,ABA激素响应和种子萌发过程涉及一个十分复杂的信号网络,而相关生理反应的发生
PNAS: miRNA靶向BMP信号可以调节肠道干细胞数量
2021年6月2日讯/生物谷/BIOON/---印第安纳大学研究者在PNAS上发表了题为"A stress-responsive miRNA regulates BMP signaling to maintain tissue homeostasis"的文章。成年生物必须感知并适应环境的波动。在肠道等高周转率的组织中,这些适应性反应需要基因表达的快速变化,而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1版发布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1版于5月21日正式发布。《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1版共收录物种及种下单元127950个,包括物种115064个,种下单元12886个;其中,动物界56000种,包括鸟类1445种、哺乳类564种、两栖类481种、爬行类463种、鱼类4949种;植物界38394种,包括被子植物31961种、裸子植物289种;真菌界5095种。与2
研究揭示泡沫病毒在物种进化过程中的多重感染和跨物种传播
近期,《病毒学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研究员崔杰课题组题为Multiple infiltration and cross-species transmission of foamy viruses across Paleozoic to Cenozoic era的研究成果。病
2045年,男性精子数量“归零”?听听哈佛科学家怎么说
美国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环境医学和公共卫生系Shanna Swan博士长期致力于研究环境对人类发展的影响。最近,她出版了一本名为《Count Down (倒计时)》的新书。她在她的新书中指出,精子数量可能会在2045年时“归零”,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受到一系列环境污染物的影响,包括塑料中的邻苯二甲酸盐和双酚A(BPA),以及用于防水的全氟烷基物质(PF
研究揭示调控植物种子贮藏蛋白积累的新机制
种子是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特有的繁殖体,直接关系到物种的种族延续,与人类的食物来源息息相关。种子含有丰富的贮藏物质,主要类型包含油脂、蛋白质和淀粉等。种子蛋白是人类食物中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在农业生产中,种子蛋白的含量与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紧密关联,此外,种子蛋白的含量还关乎种子的质量和寿命。因此,深入挖掘影响种子蛋白含量的关键基因,能够增强
PNAS: CD4受体多样性展现灵长类物种抵抗免疫缺陷病毒的保护机制
人和猿猴免疫缺陷病毒(HIV / SIV)对宿主的感染依赖于病毒包膜糖蛋白(Env)与免疫细胞表面的宿主蛋白CD4结合。尽管在人类中该结构域相对稳定,但黑猩猩CD4的Env结合域则存在高度多态性:在野生种群中有9个不同的变体。在最近发表在《PNAS》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Beatrice H. Hahn团队发现: CD4多样性并非黑猩猩独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