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研究揭示海马对近岸海洋环境变化响应的分子机制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林强团队以海马为研究对象,系统揭示了海洋近岸环境污染物对海马性腺与育儿袋发育影响的分子机制,阐明了海洋环境变化对海洋生物行为、生理与基因层面的综合作用机理。相关研究成果以Effects of tributyltin on gonad and brood pouch develop

2020-12-31

香港科大利用双光子显微内镜实现高分辨率深层脑成像

 香港科技大学利用自适应光学技术,实现高分辨率神经突触成像。双光子显微镜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更高的分辨率和功能成像,从而帮助研究人员展开大脑功能和神经活动的研究。然而,双光子方法受到激发光子和发射光子极度衰减的影响,限制了可以分析的组织深度和对大脑皮层的成像。内窥镜检查可能是探测器官深层区域的更好解决方法。据麦姆斯咨询报道,香港科技大学(Hong Ko

2020-11-12

海洋细菌酶混杂催化功能的定向进化研究取得进展

 酶催化生物体内化学反应是维持生命代谢有序运转的重要驱动力。传统观点认为,酶催化化学反应是非常精确专一的,但近年越来越多研究表明酶具有多种“兼职”功能,这种酶催化功能的非特异现象被称为混杂性(Promiscuity)。酶的催化混杂性可为生物提供“兵器库”,帮助生物适应多变的化学环境。在工业界,开发利用酶的混杂催化功能可帮助人们合成化学分子、修复污染

2020-07-03

Biomolecules:来自海洋的分子有助于治疗阿尔兹海默症

近日,巴塞罗那大学的一项跨学科研究确定了两个可能治疗阿尔茨海默氏病的候选化合物。这是两个来自于海洋的分子,meridianine和lignarenone B,能够改变GSK3B的活性,后者是与几种神经退行性疾病相关的蛋白质。

2020-06-01

自1978年以来,海洋鱼类寄生虫数量增加了283倍

2020年4月23日讯/生物谷BIOON/---下次你吃生鱼片(sashimi)、生鱼片寿司(nigiri)或其他形式的生鱼时,可以考虑快速检查一下是否有寄生虫。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华盛顿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在吃生的或未煮熟的海鲜的人群中,一种能够传播到人体中的寄生虫的丰度急剧增加。这可能意味着当吃寿司时,你吃到的不仅仅是寿司,还有寄生虫。自2

2020-05-06

Science:揭示一种奇怪的海洋动物在一生当中都可产生卵子和精子之谜

2020年2月28日讯/生物谷BIOON/---一种鲜为人知的海洋生物通常生长在死的寄居蟹的蟹壳上,这听起来似乎不太可能成为科学家们的研究对象,但这种动物有一种罕见的能力,它可以在一生中制造卵子和精子。这种称为贝螅(Hydractinia)的动物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是因为它会产生生殖细胞---卵子和精子的前体细胞,而且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不会停止。研究这种独

2020-02-28

研究揭示海洋最深鱼类嗅觉的适应性进化

深海作为地球表面最后未被人类大规模进入或认知的空间,约占地球表面积的65%。海斗深渊(6000 -11 000m)是地球上最不为人知的生态系统,具有高压、温差巨大、终年无光、食物匮乏等特殊极端条件,是常规生命形式的禁区。但在海斗深渊中仍有鱼类生存,其中以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命名的马里亚纳狮子鱼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深的脊椎动物,达到8100m。令人惊奇的是同很多长相

2020-01-03

研究揭示海洋链霉菌产蒽环类抗生素自我解毒抗性机制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鞠建华课题组,通过开展生物合成途径的解析、体内外生化实验表征及生物活性检测等系列研究,揭示了海洋链霉菌产蒽环类抗生素自我解毒的抗性机制,论文以CytA, a reductase in the cytorhodin biosynthesis pathway, inactivates anthracycline drug

2020-01-06

中科院海洋所“水母活性肽与蜇伤解毒剂”科研成果成功实现转化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所与水母娘娘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东方美谷举行“水母活性肽与蜇伤解毒剂”成果转化项目签约仪式。水母(英文名称:Jelly Fish):是水生环境中重要的浮游生物,属于刺丝胞动物钵水母纲。水母是一种非常漂亮的水生动物。它的身体外形就像一把透明伞,伞状体的直径有大有小,大水母的伞状体直径可达2米。伞状体边缘长有一些须状的触手,有的触手可长达20-30米。水母蜇伤是最

2019-07-04

海洋优势固氮类群束毛藻对海洋酸化响应研究取得新进展

 在“全球变化及应对”重点专项的支持下,“海洋生态系统储碳过程的多尺度调控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项目团队在海洋优势固氮类群束毛藻对海洋酸化响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该专项中厦门大学史大林教授团队分析了束毛藻对海洋酸化响应的细胞生理及分子生物学实验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束毛藻“资源最优化分配”细胞模型(图1)。该模型模拟束毛藻胞内铁和能量如何在无机碳吸收、光合作用、固氮作用、生命维持、

2019-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