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Commun:地球的水来自太空
本期Nature Communications介绍了远古水在其从太空飞驰而过的一个陨石中蒸发过程的最后时刻。这些发现支持以下观点:地球的水来自太空。 陨石是较大小行星的碎块,自太阳系在距今46亿年前形成以来一直在太空中漂浮。它们是从第一批宇宙颗粒形成的,也许含有可用来确定地球上水和生命起源的关键信息。
PNAS:饮用含砷水或刺激对利什曼病药物的耐药性
一项研究报告说,饮用水的砷污染可能促进一种致命的寄生虫病的广泛存在的耐药性。内脏利什曼病每年导致4.1万人死亡。只有4种药物——锑制剂、两性霉素B、米替福新和巴龙霉素——已知能够杀死在病人的脾脏、肝脏和骨髓细胞中繁殖的利什曼原虫。 Alan H. Fairlamb及其同事探索了一种可能性,即长期暴露在饮用水的砷污染中可能促进感染利什曼原虫的病人对含有锑的药物的交叉耐性。
光敏可移植水溶胶被用来治疗糖尿病
2013年10月28日讯 /生物谷BIOON/ --来自哈佛医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可移植的水溶胶材料来治疗糖尿病。当这种材料感受到光刺激时,其内经过基因改造的细胞就可受激合成释放胰岛素。此研究还处于比较早期研究过程,距实际应用还有一定距离。
:用寄生虫作载体为牛打疫苗
一提起寄生虫,人们通常会联想到它们引发的各种疾病,其实寄生虫有时也有巧用途。英国研究人员最近就利用一种在牛体内生活的寄生虫为载体,给牛接种了能预防相关疾病的疫苗。 英国爱丁堡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网络期刊《科学公共图书馆—病原学》中报告说,这种可用作疫苗载体的寄生虫名为“泰氏锥虫”。它是一种无害寄生虫,研究人员对其进行了基因改造,使它携带具有疫苗效果的物质并能够在牛体内释放。
Science:研究证实北极熊比以前认为的更古老
雌性北极熊和她的幼熊(图片来源:Hansruedi Weyrich) 据德国科学家一项新的遗传学分析,北极熊在大约60万年前与它们最近的亲族分道扬镳。这些发现提示,该适应了寒冷的物种比以前认为的要古老约5倍,它们可能比最近所假设的有更多的时间来适应北极的情况。相关论文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刊登在4月20日出版的Science上。
ZJLS:周红章等隐翅虫科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获进展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林耐学会动物学刊》Zo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刊登了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甲虫多样性与分子进化研究组周红章研究员领导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人员在隐翅虫科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上取得新的成果。
Nat Neurosci:熊志奇等发现神经调节素1在癫痫中的调控机制
12月11日,国际著名杂志《自然·神经科学》Nature Neuroscience在线发表了中科院上海生科院神经所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Neuregulin 1 represses limbic epileptogenesis through ErbB4 in parvalbumin-expressing interneurons。
Science: “转叶绿体”——转基因抗虫作物的新策略
传统生产转基因抗虫作物的策略是在植物核基因组中转入Bt毒蛋白的基因,但是目前已经发现一些害虫有对Bt毒蛋白产生了抗性,所以科学家们正致力于研究生产转基因抗虫作物的新策略。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科学家2月27日在《科学》(Science)杂志发表论文宣称,他们利用一种在叶绿体中转入双链RNA的策略,生产出一种抗虫的转基因马铃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