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苜蓿感知环境氮素浓度变化精细调控共生结瘤固氮机制
6月8日,Nature Plants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孔照胜团队题为Transfer Cells mediate Nitrate Uptake to Control Root Nodule Symbiosis 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揭示了苜蓿根瘤维管组织传递细胞特异表达的硝酸盐转运体NPF7.6,通过感知环境中硝酸盐浓度变化,介导
新冠病毒可能破坏血红蛋白,阻止氧气送达全身
近日,意大利药理学者安娜丽莎·基乌索洛(Annalisa Chiusolo)表示发现了新冠病毒的可能致病机制:新冠病毒会破坏血红蛋白,而血红蛋白是血液中用于运输氧气的蛋白质。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5月4日报道,根据基乌索洛的理论,新冠病毒破坏血红蛋白,从而让人体中的氧气减少,导致二氧化碳积累。也就是说,红细胞无法将氧气输送到全身,最终导致急性呼吸窘迫
Nat Commun:大脑中独特的葡萄糖感知神经元可预防大脑低血糖
低血糖可能危及生命,对于依靠胰岛素治疗来防止血糖过高的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尤其如此。找到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则需要更好地了解保持血糖平衡的基本机制。
Nat Commun: 研究揭示肺脏受损后氧气转运机制
近日,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的一个多学科研究小组开发出了能测量牛肺组织中氧气运输的微小传感器。这项研究建立了一个新的框架,可以用于观察肺膜、氧气流动和相关疾病之间的联系,相关结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Immunity:揭秘机体感知感染抑制再生的分子机制
2020年3月18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Immunit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伊利诺伊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机体如何对炎症产生反应,炎症的产生有助于对抗多种感染,也会适得其反地抑制血管中的紧急细胞修复和细胞再生。图片来源:Jalees Rehman文章中,研究者发现了一种能阻断血管细胞自愈的特殊酶类,通过对败血症
PNAS报道地球上第一个不需要氧气的多细胞生物
每个人都知道,地球上所有的生命形式都呼吸氧气,并将其转化为能量,以维持身体机能,使我们免于死亡。然而,最近一项发表在PNAS上的研究发现了一种不需要呼吸氧气的动物,这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完全不一样。
Nat Commun:首次捕获癌细胞放疗后的氧气图像
此前研究表明,癌症肿瘤中的氧气含量对于放疗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实体瘤中的氧气的缺乏也被认为是癌细胞产生耐受性的重要因素。监测肿瘤的氧合作用的传统手段是对不同肿瘤组织的氧气分布进行统计平均,但氧气含量在肿瘤细胞中的异质性很高。
Nat Commun:运动是大脑氧气增加的关键
与国际公认的结论相反,据国最近一项发现,小鼠运动时血液可以为的大脑带来更多的氧气,因为增加的呼吸将更多的氧气带入血红蛋白中,他们认为这对所有哺乳动物都是如此。
仙琴蛙时频域信息感知研究中获进展
声音通讯对发声动物的生存和繁殖成功至关重要。动物声音信号编码着通讯所需的关键信息,其中时域信息和频域信息承担的作用在不同物种中不尽相同,即两种信息模式的贡献大小存在非对称性和物种特异性。但是人们对听觉系统如何表征这种贡献差异还知之甚少。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动物行为与仿生项目组的范艳珠、方光战等人以仙琴蛙(Babina daunchina)为对象,在其端脑、间脑、中脑左右两侧埋植电极(小脑作为参
研究发现奖赏系统在主观预期调节疼痛感知中的作用
疼痛已经成为一项重大的公共卫生议题。据统计,慢性疼痛折磨着全球约五分之一的成年人(Breivik et al., 2006; Goldberg & McGee, 2011)。仅在我国,慢性疼痛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数千亿人民币(Yu et al., 2011; Zhang et al., 2016)。作为一种主观体验,疼痛受到诸多心理因素的调节(Wiech, Plon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