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研究发现,脑电刺激可提升人的创造力
近日,伦敦玛丽女王大学(Queen Mary Universiy of London)和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的研究人员宣称,他们找到了一种利用脑电刺激来增强人类思维创造力的方法。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日的 Scientific Reports 上。在实验中,科学家们通过短时间内抑制额叶脑的关键部位——背外侧前额叶(DLPFC),达到了预
来自蛇毒的新型抗血栓药,效果更好毒性更低!
美国心脏协会杂志“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血管生物学”的新研究表明,研究人员已经设计出了基于蛇毒的更安全的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防止称为血小板的血细胞聚集在一起并形成血块,并广泛用于治疗心脏病。损伤后过度出血是目前抗血小板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台湾大学的研究人员设计了一种与血小板表面的蛋白质糖蛋白VI(GPVI)相互作用的药物。小组早期的一项研究发现,Tropaglerix是Tropidol
Science:针对药物BIA 10-2474的神经毒性提出一种潜在的新解释
2017年6月10日/生物谷BIOON/---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荷兰、美国和意大利的一个大型的研究团队针对去年在法国开展的一项临床试验中发生的病人损伤和死亡提供一种可能的解释。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6月9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ctivity-based protein profiling reveals off-target proteins of the FAA
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无创性大脑深部电刺激疗法,告别开颅时代!
【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无创性大脑深部电刺激疗法】目前使用大脑深部电刺激疗法需要外科医生打开颅骨并将电极植入脑内。现在,在一项小鼠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们展示了一种被称为暂时性干扰刺激的非侵入性疗法,它是通过放置在头皮上的电极来对大脑深部区域进行电刺激的。该项实验技术无需外科植入且不会干扰大脑表面组织。发表在《细胞》杂志上的这篇论文中,包括剑桥麻省理工学院(MIT)研究人员在内的研究小组报告了他们是如何检测
糖尿病治疗重大突破:发现刺激胰腺β细胞分化新通路
胰腺β细胞通过产生能量(葡萄糖)的主调节因子激素胰岛素来帮助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损伤和β细胞的损失中断胰岛素生产,导致1型和2型糖尿病。使用单细胞RNA测序,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的研究人员首次绘制了调节β细胞生长的途径,可以利用它们来诱导其再生。研究结果发表在5月2日刊“细胞代谢”杂志上。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医学院儿科和细胞与分子医学系教授Maike Sande
Cell Research:科学家揭示肿瘤化疗引起的肠道毒性的分子机制
4月14日,国际学术期刊《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孙兵研究组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题为Chemotherapy-induced intestinal in?ammatory
从放血到大脑深度刺激 细数帕金森疾病发现200年来的疗法进展
帕金森疾病是继痴呆症后的第二大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其在全球大约会影响到1000多万人的健康,仅在澳大利亚就有超过7万人患有帕金森疾病,每340人就有1人患病。帕金森疾病主要影响着55岁以上的成年人,大约20%的人会在50岁以下被诊断为帕金森疾病,而10%的人群则会在40岁以下被诊断为该病。
脑电刺激让你“向善”
神经科学一次又一次地粉碎人类对“自由意志”的信念。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我们的行为受到大脑生理构造的制约。近日,一项发表于PNAS的研究再一次从诚信角度为这个观点提供了新证据。 诚信在社会和经济生活中扮演
Cell Research:科学家揭示喜树碱类药物肠道毒性机制和克服毒性治疗方案
喜树碱类药物是细胞毒类药物的重要代表,也是当前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类细胞毒类药物,在肿瘤临床治疗中占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多年来致力于喜树碱类药物的抗肿瘤新药研发,自主研
微生物所获得鸭病毒性肝炎灭活二价疫苗及相关抗体生物制品临床试验批件
兽用新生物制品(以下简称新制品)系指我国创制或首次生产的用于畜禽等动物疫病预防、治疗和诊断的生物制品。为加强兽用生物制品管理,保证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根据《兽用新生物制品管理办法》,由农业部审查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