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报道裸子植物物种多样化和表型进化研究
确定生命之树中物种多样性和表型差异产生的主要的内部与外部驱动力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挑战之一。对于绿色植物,全基因组复制(WGD,或多倍化)是重要的进化驱动力,但WGD是否能与响应气候变化和新生态机遇的适应性辐射演化等进化过程一起塑造宏观进化模式尚不清楚。现存的裸子植物支系明显经历了古辐射演化、大量灭绝事件、超常的形态停滞和近期多样化等复杂历史,而裸子植物进化主
昆虫取食诱导的植物系统性信号保守性研究取得进展
自然界中,植物能够感知局部的胁迫,并产生某些系统性信号以介导整个植物的生理响应。植物的系统性响应至少存在三种类型:对病原体的系统性获得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对损伤和昆虫取食的系统性损伤响应(systemic wound response)以及对非生物胁迫的系统性获得适应(systemic acquired accl
Cell:富含发酵食物的饮食方式或能增加机体微生物组的多样性并能帮助降低机体炎症水平
2021年7月17日 讯 /生物谷BIOON/ --饮食可以调节机体肠道微生物组,从而影响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Cell上题为“Gut-microbiota-targeted diets modulate human immune status”的研究报告中,来自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富含发酵食物的饮食方式或能增
蛋白S-硫巯基化修饰和磷酸化修饰互作调控植物干旱耐受性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积胜副教授课题组在Molecular Plant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Persulfidation-induced Structural Change of SnRK2.6 Establishes Intramolecular Interaction between Phosphoryla
Natural Microbiol: 植物致病性疫霉菌侵入机制研究
2021年7月5日讯/植物病原体的存在会造成作物产量的巨大损失,对全球粮食安全和经济产生负面影响。其中致病疫霉(卵菌纲)是世界上最具破坏性的植物病原体之一,是晚疫病的病原体,给全球粮食产量造成了约15 - 20%的损失。植物病原体已经发展出各种方法来突破植物细胞的角质层和细胞壁。例如,植物病原真菌使用一种"蛮力"方法,通过产生一个具特异性、强化的入侵器官来产
研究揭示植物与微生物群落β多样性对氮沉降响应机制的差异
植物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相互关联、互相影响。环境变化将可能改变长期演化形成的植物-微生物群落结构,从而对生态系统多样性及功能产生深远影响。以氮沉降为例,氮沉降上升严重威胁陆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已有研究表明,氮沉降造成植物和微生物物种丧失(α多样性的下降),群落结构(β多样性)发生改变。然而,学界尚不清楚氮沉降如何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群落的
昆明动物所发表人类病毒组多样性变化模型
病毒在人体内以病毒群落形式存在,这些病毒群落的集合即为人类病毒组(Human Virome)。与肠道菌群中的细菌相比,病毒数量是细菌数量的10倍以上。人类病毒群落包括内源性逆转录病毒、感染人类细胞的真核病毒、感染细菌的噬菌体和感染古菌的病毒。人体病毒群落与宿主间存在协同进化,因而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现有研究发现,人体病毒组与许多疾病
Nature Communications:储诚进教授团队揭示了丛枝菌根树种对全球树木β多样性纬度梯度格局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纬度梯度格局及其形成机制一直是生物地理学和宏观生态学的核心科学问题之一。树木β多样性描述了树木群落间的物种组成差异,联系着局域尺度的α多样性和区域尺度的γ多样性,能反映树木群落构建和多样性维持的潜在机制。因此,树木β多样性纬度梯度格局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前人对树木β多样性纬度梯度格局的研究往往只关注气候、地形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忽略了生物因素的重
生物多样性快速监测方法研究中取得进展
近期,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Douglas Yu课题组在Metho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MEE)上发表了第一篇描述“生物多样性汤(Biodiversity Soup)”这一高通量条形码技术流程的论文。如今,高通量条形码技术在环境保护和管理相关决策研究中的适用性已获得广泛共识,但是若要在更广的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