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王晓晨等揭示半胱胺如何缓解胱氨酸贮积症的症状
2012年7月20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王晓晨实验室在《Science》杂志发表题为“LAAT-1 Is the Lysosomal Lysine/Arginine Transporter That Maintains Amino Acid Homeostasis”的文章。
谭晓华:癌症治疗新的里程碑—肿瘤免疫疗法
谭晓华,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军区总医院中心实验科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肿瘤的免疫基因治疗。谭晓华以课题负责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军队杰出人才基金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1项,首都医学科研发展基金1项和教育部归国留学人员科研启动基金1项。 12月21日,美国《科学》(Science)杂志将“肿瘤免疫疗法”作为2013年六大科学领域最值得关注的领域之一。
Cell Stem Cell:百步穿杨癌细胞
2013年1月4日讯 /生物谷BIOON/--日本科学家发现人体自身存在一种少量的细胞能够攻击癌细胞,该结果有望成为治疗癌症新方法,相关文章发表在Cell Stem Cell上。 科学家纯化了一类称之为cytotoxic T细胞的白细胞,当发生炎症或肿瘤时,细胞表面产生一类生物标记,cytotoxic T细胞能够识别该标记,进而对炎症或肿瘤发起进攻。 东京大学研究人员。
Nucleic Acids Res:王晓雪等发现新颖的I型毒素-抗毒素系统
近日,国际刊物《核酸研究》在线报道了发现并鉴定出位于原噬菌体中的I型毒素-抗毒素系统RalR-RalA的论文(Nucleic Acids Research, 2014, doi: 10.1093/nar/gku279),证明噬菌体基因整合到宿主基因组后会发生功能变化。该成果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青年**计划”人才王晓雪的研究团队完成。
北大第一医院杨慧霞教授研究成果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
2012年初,医药卫生行业的最高科技奖—中华医学科技奖(2011—2012)颁奖大会在国家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我院妇产科杨慧霞教授课题组的研究项目“妊娠期糖尿病母儿的筛查策略及其推广应用”获得2011年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此前,该课题还荣获了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近年来,成年人2型糖尿病发病明显增加,已成为我国一项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杨慕华研究组发现头颈癌扩散抑制因子
杨慕华研究团队,左起:临医所博士生杨文豪、杨慕华与研究助理蓝欣怡 台湾阳明大学临床医学研究所杨慕及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头颈癌临床医学研究上有重大的突破,他们发现头颈癌局部侵犯的关键“Twist1”蛋白,并发现抑制“RAC1”蛋白可作为头颈癌治疗的新标的。相关研究成果3月11日在线发表于《Nature Cell Biology》。
J Cell Bio:王晓晨等揭示细胞自噬基因在凋亡细胞降解过程中的新功能
2012年4月2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王晓晨实验室和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欧光朔实验室合作在The Journal of Cell Biology杂志发表题为“Autophagy genes function sequentially to promote apoptotic cell corpse degradation in the engulfing cell,”的文章,文章中...
杨金水等为我国二代转基因棉花研究获进展
2012年3月20日,我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棉花项目执行专家组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专家组正式通报并宣布,在转基因重大专项的支持下,我国第二代转基因棉花纤维研究取得重大进展,总体跃居世界领先水平,并拥有国际发明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这一进展为摆脱我国高端棉花长期依赖进口局面打下了的坚实基础。
Genes & Devel:杨茂君等阐明Hat1p/Hat2p复合物识别新合成的H3和H4异源二聚体的分子机制
2014年5月16日,清华大学生命学院杨茂君教授研究组在《Genes & Development》(基因与发育)发表名为 “Hat2p recognizes histone H3 tail to specify the acetylation of newly-synthesized H3/H4 heterodimer by H
Mol Cell:王晓东等揭示发现细胞程序性坏死的分子机制
哺乳动物细胞的程序性死亡除通过凋亡通路以外还可借由程序性坏死通路发生。细胞的程序性坏死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家族以及Toll-like的受体家族启动,并通过和受体蛋白互作的两个蛋白激酶RIP1和RIP3传递死亡信号。王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