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nt Physiology:研究发现水稻内质网胁迫应答新因子
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BiP)是内质网腔内主要的分子伴侣,参与蛋白质折叠、修饰、跨膜运输以及错误折叠蛋白降解等过程,在内质网介导的蛋白质量控制和胁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BiP功能发挥需要辅助伴侣蛋白和核苷酸交换因子(NEF)的共同作用,后者直接调控BiP与蛋白的结合与释放。目前植物中BiP及其互作的辅助伴侣蛋白研究较多,但BiP相关的核苷酸交换因子研究尚未见报
日本团队开发出适应气候变暖水稻
据《日刊工业新闻》报道,东京大学矢守航副教授等开发出适应地球气候变暖的高产水稻。该水稻在高温环境下的光合作用能力增强,生物质产出量较野生水稻提高约26%。作物产量主要取决于其光合作用能力,但光合作用在高温下易受抑制。地球年平均气温每上升1℃,世界水稻产量就会减少17%。该研究小组发现导致高温下光合作用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固定二氧化碳
水稻营养品质改良研究获进展
水稻是人类重要粮食来源,水稻的胚乳是其主要的营养物质。三倍体的水稻胚乳是由受精的极核发育而来。灌浆期的水稻胚乳由外向内依次包括糊粉层、亚糊粉层和淀粉胚乳三部分。成熟胚乳的糊粉层为活细胞,淀粉胚乳为死细胞,位于二者之间的亚糊粉层细胞作为一种过渡细胞类型在发育早期既累积淀粉也累积蛋白质,在胚乳发育后期分化为淀粉胚乳。尽管糊粉层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研究发现影响产量的水稻养分高效主效基因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功能基因组学创新团队研究揭示了受水稻进化选择的养分高效主效基因SBM1影响水稻产量。这项研究为培育具较高产量潜力和氮肥利用效率的环境友好型水稻品种提供了优异等位基因和理论依据。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近年来,由于水稻种植面积的不断减少,
Cell:中国科研人员揭示水稻基因组中的“隐藏”变异
我国科研人员采用第三代基因测序技术,揭示了水稻基因组中的“隐藏”变异。这一研究成果《基于33个水稻遗传多样性材料的泛基因组分析揭示“隐藏”的基因组变异》,近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据介绍,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李仕贵、钦鹏团队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梁承志团队选取了具有高度代表性的33个水稻材料,采用最新的第三代基
OsWRKY53调控水稻株型和粒型方面取得新进展
水稻的株型和粒型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素,油菜素内酯(BR)和MAPK信号在调控水稻株型及粒型上都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已有多个BR信号(OsGSK2-OsBZR1)和MAPK信号(OsMAPKKK10-OsMAPKK4-OsMAPK6)途径的重要组分被鉴定出来,然而,仍有很多相关的科学问题有待解决和研究,如OsGSK2介导的BR信号途径是
研究揭示RNase P蛋白亚基调控水稻广谱抗病新机制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作物有害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创新团队在植物学知名期刊《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发表题为“The rice RNase P protein subunit Rpp30 confers broad-spectrum resistance to funga
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提高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
近日,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陈功友课题组题为“Increasing resistance to bacterial leaf streak in rice by editing the promoter of susceptibility gene OsSULRT3;6”的研究简报。该研究利
研究在水稻害虫褐飞虱中发现过氧化物酶可减轻抗药性引起的适合度代价
害虫一直以来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健康,目前国内外对害虫的防治大量依赖化学农药,然而农药滥用导致了害虫抗药性的快速进化。抗药性进化可分为两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中,与抗药性直接相关的遗传变异在害虫种群中受选择并富集,几乎所有已报道的研究也是集中在这个阶段。其中不少研究发现,导致抗药性产生的突变会引起适合度代价,从而导致害虫的抗性种群在农药停止使用后出现
研究揭示赤霉素和脱落酸系统调控水稻株型的分子机制
《植物细胞(The Plant 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万建民院士团队关于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系统调控水稻株型分子机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期刊同期以“APC/CTE系统塑造水稻株型”为题对该研究进行了亮点点评。水稻株型是与产量密切相关的重要农艺性状,受到极其复杂的分子网络的调控,迄今仍有诸多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