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PNAS :与灵长类动物生态关系复杂

一项发表在PNAS杂志上的研究报告"Hunter–gatherers and other primates as prey, predators, and competitors of snakes"说,蛇与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动物之间的关系的历史悠久而且很复杂,其中灵长类动物是捕食者、被捕食者和竞争者。

2012-11-18

靶向蛋白质“制造机器”阻断耐药细菌感染

目前针对如何消灭有害细菌最大的挑战就是许多细菌已经对抗生素产生了抗性,近日,来自罗切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对细菌细胞中制造蛋白质机器的形成进行靶向作用来有效阻断细菌的感染,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Nature Structural and Molecular Biology上。

2014-09-11

Nat Methods:机器人可自动探查活体脑细胞内部运作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近日报道,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佐治亚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开发出利用机器人操纵来自动发现和记录活体大脑中神经元信息的方法,即用一种全细胞膜片钳制动一个微小的空心玻璃针,在神经细胞的膜上开孔,以记录其内部电活性。该研究成果刊登在5月6日《自然-方法》期刊上。 这种深入大脑中神经元内部运作的方式可提供大量有用的信息,如电活性模式、细胞内部状况、甚至基因在某一时刻被闭合的剖面。

2012-11-18

GBE:研究揭示rRNA加工机器的进化机制

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分子机器。核糖体RNA的加工成熟及其与核糖体蛋白的结合是核糖体亚基装配的基本过程。

2013-11-13

Cell:核糖体——人类生命最基本的分子机器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Cell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洛萨拉摩斯国家实验所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揭示人类机体的核糖体或许更为多样化,核糖体序列的微小改变就会改变其作用机制,进而使核糖体不断适应变化中的环境。

2014-07-11

深圳低成本健康、机器人产学研资联盟成立

近日,深圳市低成本健康产学研资联盟和深圳市机器人产学研资两大联盟成立。两年前,腾讯公司CEO马化腾与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在一次会晤中“碰撞”出灵感,跨界整合创新,将数亿网民喜爱的QQ公仔形象赋予人工智能生命,让QQ走出电脑屏幕,之后便有了小Q机器人走向市场、走进千家万户的案例。 低成本健康产学研资联盟由深圳先进院牵头,30多家企业、医院、科研院校等单位共同联合发起成立。

2012-11-19

PNAS:灵长类动物能迅速探测

一项研究发现,灵长类大脑的一组神经元能对蛇的图像做出选择性的迅速反应,其方式能带来对可能致命的爬行动物的迅速视觉探测。 Lynne Isbell及其同事测量了两只猕猴的视觉系统神经元对蛇和来自环境的其他物体的图像的响应。特别是这组作者检查了中丘脑枕和背外侧丘脑枕的神经元,灵长类动物大脑的这个区域参与了视觉注意和有威胁的图像的快速处理。

2013-10-29

:儿童靠色觉识别

大凡人类,无论几个月大的婴儿,还是几十岁的成年人,都对蛇极端敏感。把花和蛇放在一起,人类总是先看到蛇。按照科学家的观点,蛇对人类构成威胁,人类为了生存而进化出了先对蛇有反应的视觉能力。那么,人类是怎么从小就能识别出蛇的呢? 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在识别蛇这一问题上,儿童与成年人可能还存在区别。对儿童来说,色觉可能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蛇的鲜艳外表加快了儿童的反应速度。

2012-11-18

DNA分子机器人可被应用于癌症、自身免疫病

2013年8月2日讯 /生物谷BIOON/ --来自纽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纳米技术将DNA组装的生物机器人应用于靶向定位于不正常细胞表面,以达到治疗癌症和自身免疫病的目的。这种以DNA为基础的分子机器人可以相较于抗体而言,可以定位多重受体,因而具有更强的肿瘤靶向性。同时研究人员还用荧光标记分子机器人从而可以利用其进行诊断。

2013-09-13

Nature:美科学家以分子机器再现古老进化过程

近日,美国芝加哥大学和俄勒冈大学科学家利用生化技术复活了一些古老的基因,在现代生物体上测试了它们的功能。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期的《自然》杂志网站上。研究者得出了令人惊讶的结论:分子机器中出现的一个新组件,是为了弥补功能上的选择性损失,而不是突然出现了新能力。 “分子机器”是多种特殊蛋白质组成的复合体,这些蛋白质能共同协作执行某个生物功能。大部分活细胞要发挥功能,必须通过“分子机器”来实现。

2012-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