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Science子刊:利用有机电化学晶体管可超快、高灵敏、便携式地检测新冠病毒抗体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中国香港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基于有机电化学晶体管的超快速、低成本、无标签和便携式的设备来测试人类患者中的SARS-CoV-2抗体。

2021-09-20

Nat Commun:常用的有机磷杀虫剂毒死蜱可能促进人类肥胖流行

一项研究发现有机磷杀虫剂毒死蜱在低至1 pM的浓度下抑制了UCP1和线粒体呼吸。在小鼠中,毒死蜱会损害棕色脂肪组织中的线粒体功能和饮食诱导的产热,促进更大的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和胰岛素抵抗。

2021-08-29

Science Advances:揭示矿物保护和微生物属性对冻土动态的关键调控作用

冻土区具有“增温快、碳储量大”的特点,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脆弱区,冻土碳循环与气候变暖之间的反馈关系也因此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群体关注的焦点。目前,学术界对冻土碳动态的认识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不同模型预测的冻土碳损失相差近9倍(74-652 Pg C;1 Pg = 1015g)。作为调节碳-气候反馈关系的关键参数,冻土碳释放的温度敏感性(通常用Q10表示,即温度每

2021-08-18

研究人员揭示氮输入背景下限制对土壤微生物活性调控的新机制

 氮素增加条件下,土壤酸化和碳限制是微生物活性降低的重要因素。然而,二者对微生物活性降低的相对重要性及相关机制尚不明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韩兴国团队与合作者利用典型草原长期氮添加实验平台,结合添加葡萄糖和石灰的土壤培养实验,通过对微生物生物量和呼吸的分析,对比研究了微生物对土壤可利用性碳和pH变化的响应。研究发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呼吸仅在

2021-08-19

Science Advances:基于柔性有机微激光阵列实现光子皮肤功能

人造智能皮肤是指能够模仿或增强人体皮肤功能的柔性功能元器件,在健康监测、人机交互、增强现实、义肢和仿生机器人等领域有重要应用。柔性电子学在人造智能皮肤设计方面已取得进展,而以光子作为信号载体的柔性光子学具有非侵入性、超灵敏性、无电磁干扰,以及并行处理等优点,有望进一步推进人造智能皮肤的发展。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光化学院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赵永生课题组致力

2021-08-10

Science:科学家开发出一种新型的压电生物有机晶片 或能利用肌肉动力来实现机体伤口的愈合

2021年8月17日 讯 /生物谷BIOON/ --压电生物材料(Piezoelectric biomaterials)从本质上来讲适合在生物系统中用来耦合机械力和电能,从而实现体内的实时传感、驱动和发电;然而,无法大规模地合成和排列压电相,实现其实际应用对于科学家们而言仍然是一大挑战。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Science上题为“Wafer-scale h

2021-08-17

有机-金属杂化体对核酸四链体-双链杂化体的选择性结合和溶液结构

核酸二级结构的形成对其在体内的生物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G-四链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核酸二级结构已被发现存在于基因中具有重要功能的特定区域。G-四链体的折叠和展开影响着基因表达、基因组稳定性和端粒酶活性。含有互补碱基对的富鸟嘌呤寡核苷酸序列可以形成四链体-双链杂化体(QDHs)。在脑组织和肿瘤相关基因中发现了高频率的可形成QDH的序列。G-四链体的折叠和展开的

2021-08-14

基于聚集诱导发光点凝胶的仿章鱼协同变形变色运动机器人研究中获进展

  自然界中,许多生物通过进化,不断增强自身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利用协同的形状变形、颜色变化和运动,拥有在不同环境中交流、伪装等能力。科学家尝试设计智能人工材料(特别是具有类生物组织性能的软湿聚合物凝胶)来复制多功能协同行为,这将有利于理解自然的多功能协同行为,并可整合和升级受生物启发的多功能机器人。然而,实现高等生物的三功能协同或多功能

2021-08-09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金属有机骨架(MOFs)在药物递送中的应用研究取得进展

  在局部药物递送中,由于细胞内环境的复杂性,开发合适且可靠的平台进行可视化药物释放具有较强需求。实现可视化药物释放将对解释细胞摄取的机制和指导新药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金属有机框架(MOFs)具有多样的组分、高比表面积、可调的孔隙和容易的修饰位点,并且能够实现目标物质的有效限域或负载,在生物医学领域有较大应用前景。近年来通过对微观形貌和化

2021-08-02

研究发现青藏高原多年冻土退化下活动层土壤的微生物稳定性降低与损失关联

  多年冻土区储存着大量有机碳,约占全球土壤碳库的一半以上。气候变暖背景下,多年冻土退化导致土壤有机碳降解并以温室气体形式释放,进一步加剧气候变暖。作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引擎”,微生物在调控多年冻土区土壤碳循环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有关多年冻土退化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稳定性变化特征及其同碳损失关联机制的系统认知依然缺乏。此外,以往研究往往忽

2021-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