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1日《自然》杂志精选
半导体纳米膜的应用前景 纳米膜是可用于电子领域的一类激动人心的新材料。它们是单晶二维结构,厚度不到几百纳米。与薄膜不同的是,纳米膜是独立存在的,能与基质分开。它们的几何形状使其特别适合于用现有技术来与电子器件集成。
2011年8月26日《科学》杂志精选
飞向地球的陨石来自石质小行星 研究人员第一次能够近距离地观察一个小型、石质小行星表面的尘埃。这是隼鸟号飞船从该星球上采集到并将其带回地球的某些尘埃。对这些太空尘埃的分析证实了人们一个长久以来的怀疑:那些在地球上发现的最常见的陨石(称作球粒陨石)是产自这些石质或称S-型的小行星的。由于球粒陨石属于太阳系中最原始的物体,这一发现还意味着这些小行星记录了早期太阳系事件的漫长而且丰富的历史。
2011年8月19日《科学》杂志精选
太阳黑子研究可加强太空中的天气预报 研究人员说,他们现在可在太阳黑子出现之前一或两天时探测到它们。太阳黑子是从太阳的内部逐渐浮现并喷发到太阳表面的强力磁场。这些太阳黑子对太空中的宇航员会构成危害,它们可在地球上造成停电、通讯及导航服务的中断。但是,Stathis Ilonidis及其同事研发出了这种新型的探测方法。他们提出,这些发现可改善宇航员预报太空中气象的能力。
邱声祥被聘为TJPR杂志副主编
8月24日获悉,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天然产物药物化学课题组的首席研究员邱声祥博士被SCI杂志Tropical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Research(TJPR)聘为副主编,也是编委中唯一的亚洲科学家。
3月21日 Nature杂志生物学精选
封面故事:不用戴眼镜就能看到3D效果的显示器 不用戴眼镜观看的3D显示器,有可能使数据可视化、医学培训和娱乐等领域发生革命性变化,尤其是如果当它们能用到移动设备上的话。全息摄影术能提供理想的3D观看效果,但对很多应用来说太慢或太昂贵。“多视角”方式是一种可选方案,它利用各种几何光学手段来生成3D图像,后者可同时从很多不同方向观看。
PLoS One等杂志:揭示啮齿类动物演化历史的相关研究中取得的系列成果
长期以来,在生物演化研究领域,化石和现生物种的研究常各为阵营,形成不同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从而割裂了物种“进化”的自然历史。将化石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演替序列结合现生种的分子系统学、分化时间以及历史生物地理学进行整合推断,无疑将更科学并完整地重现相关类群的演化历史。
2013年05月23日《自然》杂志精选
封面故事:确定手性的一种方法 Enantiomer-specific detection of chiral molecules via microwave spectroscopy 手性分子是作为能形成不可重合的镜像的对映体存在的,手性在化学和生物学的很多方面都扮演一个基础性的角色。对手性进行检测和量化以难度大着称,因为传统光谱方法所利用的是弱效应。
《Nature》杂志3、4月亮点研究一览
自然杂志2012.3-4月亮点研究四篇 人类癌细胞系的定性研究 生物谷报道 The Cancer Cell Line Encyclopedia enables predictive modelling of anticancer drug sensitivity Systematic identification of genomic markers of drug sensitivi
2012年4月12日 《Nature》杂志精选
(摄影:Joel Sartore/joelsartore.com) 封面故事:真菌感染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 Emerging fungal threats to animal,plant and ecosystem health 本期封面所示为美国加州“国王峡谷国家公园”中现存少量南方山地“黄腿蛙”(Rana muscosa)之一,当地的壶菌几乎使该物种消失殆尽。
2011年9月2日《科学》杂志精选
将耕田与野地分开可增加生物多元化 研究人员说,在尽可能地保护最大的自然栖息地的同时尽可能在最小的农田上种植作物可能是协调食物生产与自然保护的最好的方法。在如何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辩论中,有些专家赞成“土地共享”的理念,即同一块土地既是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又可作为种植农作物的农田,但所用的是对野生动植物友善的耕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