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微生物药物或有望治疗SARS-CoV-2的感染!
2020年10月15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Microbi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中国香港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一种能够负担得起的用于治疗胃溃疡和细菌感染的抗微生物药物或有望在动物体内抵御冠状病毒的感染。文章中,研究人员想要深入研究阐明这种金属药物(metallodrugs)是否拥有抗病毒的特
STM:抗疟疾药物有助于治疗腹泻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一类用于疟疾治疗的化合物同事具有杀伤肠道寄生虫——隐孢子虫的能力。隐孢子虫是导致腹泻病和无法治愈的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相关结果发表在最近的《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
直接抗丙肝病毒药物广泛应用益处显现
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肝细胞癌(HCC,肝癌主要类型)的重要原因。根据《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大规模人群的观察性研究结果显示,根除HCV感染与肝细胞癌风险大幅降低有关。在直接抗病毒疗法广泛应用约3年后,丙肝相关肝细胞癌发病率下降近30%;而同一时期,非丙肝相关的肝癌发病率则有所增加。在美国,超过90%的肝癌病例
诺华新一代抗VEGF眼科药物到达3期研究关键终点
9月14日,诺华(Novartis)公司公布了新一代抗VEGF眼科药物Beovu(brolucizumab,也称为RTH258)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ME)患者的关键3期研究KITE的结果。研究显示:该试验达到了主要终点和关键的次要终点,Beovu在第1年(第52周)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平均变化上达到了与对照药物相比非劣效性效果。Beovu
研究揭示血小板外向内信号传导新机制及低出血风险抗血栓药物研发新靶点
心梗、脑梗等血栓性疾病的发病率高居各类疾病之首,是目前导致居民死亡的首要因素。现阶段临床中所使用的抗血栓药物大多会增加患者的异常出血风险(如消化道出血、脑出血),严重限制了抗血栓药物的使用。针对血栓形成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开发低出血风险的抗血栓药物是一个研究的难点。血小板是哺乳动物血液中主要的细胞成分之一,在血栓形成和止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αIIb
研究揭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炎症反应机制
我国科研人员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炎症反应机制,为其临床治疗方案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记者15日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了解到,该所彭珂课题组、肖庚富课题组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刘玮团队合作,通过运用临床病人样本转录组和定量蛋白质组的多维组学方法,研究了新型蜱传布尼亚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他们发现,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炎症反应与疾病
阿尔茨海默症在研药物盘点:从抗β淀粉样蛋白到基因疗法
目前,全世界有超过4000万痴呆症患者,这一数字将在20年内翻一番。阿尔茨海默氏症(AD)占痴呆症的大部分,几十年来,唯一可用的治疗方法是试图恢复大脑中神经递质水平的药物,但这类药物只能对症治疗,并且最多只有适度的效果。多年来,研究人员主要集中精力研究AD在大脑中可见的物理表现,即细胞外淀粉样斑块和最近的细胞内tau蛋白缠结。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项
Blood Adv:利用一种新型人体器官芯片揭示卵巢癌借助血小板的力量发生癌症转移的分子机制
2020年8月17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Blood Advances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德州农工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揭示了卵巢癌肿瘤、血管和血小板之间的相互作用,他们发现,卵巢癌或会打破血管屏障以便其能与诸如血小板等血细胞进行交流沟通,当这些肿瘤与血小板沟通时,其就会开始发生癌症转移或者扩散到机体其它位点上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