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S子刊:我国科学家开发出新型血管生成水凝胶微球,有望治疗子宫内膜薄女性的不孕症
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基于甲基丙烯酸透明质酸(HAMA)的血管生成水凝胶微球,旨在治疗子宫内膜薄女性的不孕症。在这些微球中,他们的微小颗粒刺激了血管的生长,在细胞和小鼠的初步实验中产生了有希望的结果。
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胃癌细胞源外泌体分离与检测技术取得重要研究成果
近日,国际权威期刊《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IF:10.618)发表了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陈迪教授课题组和交大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王志刚教授课题组的合作论文“基于微流控芯片的胃癌细胞源外泌体分离与检测技术”(ExoSD chips for high-purity immunomagnetic separation
创新细胞治疗类药品阿基仑赛注射液在苏州完成首例患者用药
2021年8月20日, 一名57岁的弥漫大B淋巴瘤男性病人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为中国首例使用靶向CD19自体CAR-T细胞治疗产品的获益患者,治疗后顺利出院。
Communications Biology:研究人员开发出基于液滴微流控的链霉菌高通量筛选技术平台
链霉菌是重要的工业微生物,可以生产蛋白、小分子药物等高附加值产品。工业生产中,常用随机诱变手段产生大量的链霉菌突变库,但缺乏与之相适配的高通量筛选手段用以获得目标突变株。已报道的基于流式细胞分选的方法只能对链霉菌的原生质体或孢子进行筛选,由于抗生素等次级代谢产物多产生于菌丝发酵的平台期,因而原生质体或孢子均无法代表链霉菌的真实发酵状态
荧光分子探针点亮微转移灶,助力食管癌精准切除
食管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2020年食管癌新发病例超过60万,死亡病例达54万。根治性手术是该病重要的治疗手段,因术中难以识别微浸润灶及转移淋巴结,肿瘤容易残留复发,我国食管癌五年生存率仅30.3%。吲哚箐绿(ICG)的近红外荧光(NIRF)成像已被用于显示食管癌引流淋巴途径,有助于食管癌区域淋巴结的切除,但ICG对肿瘤缺乏主动靶向,对微小浸润
美国FDA批准优时比Briviact(布瓦西坦)片剂/口服液/静脉制剂:用于1月龄及以上患者!
这是Briviact IV制剂首次被批准用于儿科患者,也是FDA近7年来批准的唯一一种用于1月龄及以上儿童部分发作性癫痫的IV制剂。
Molecular Cancer:RIPK3激活诱导癌细胞TRIM28表达下调并增强抗肿瘤微环境
坏死是一种细胞死亡,可增加肿瘤免疫原性,对治疗免疫荒漠肿瘤有重要意义,因此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靶点。
APSB:沙门氏菌的鞭毛在肿瘤微环境中或能介导潜在的抗肿瘤免疫效应
2021年8月23日 讯 /生物谷BIOON/ --沙门氏菌介导的癌症疗法在实验动物模型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抗肿瘤效应,但其背后详细的分子机制研究人员并不清楚。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Acta Pharmaceutica Sinica B上题为“Salmonella flagella confer anti-tumor immunological effect
Journal for ImmunoTherapy of Cancer:抗凝治疗可通过缓解缺氧促进肿瘤免疫微环境并增强免疫治疗疗效
有限的肿瘤灌注会导致药物输送受损、氧合不足并对肿瘤微环境(TME)产生不利影响,从而降低化疗、免疫治疗、放疗和纳米医学等的疗效,灌注受限最难以克服的后果是肿瘤缺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