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调控肝癌微环境T细胞免疫耐受新机制
肝癌是我国第二大致死癌症,乙肝病毒感染等病毒性肝炎和非酒精性脂肪肝炎等是肝癌的主要诱因。虽然肿瘤免疫检查点治疗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但相比于其他癌症,肝癌形成强大的免疫耐受微环境使得肝癌患者长期处于免疫低应答状态,容易形成对肿瘤免疫治疗的抵抗性。因此,研究如何打破肝癌的免疫耐受,促进T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6月1日,肝病领域期刊Hep
基于自愈合大孔微球的新型肿瘤疫苗研究取得进展
利用已批准的安全性好的简单材料,通过巧妙的设计使其发挥更高的性能,是剂型基础研究快速进入临床应用转化的重要策略。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基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聚乳酸简单材料开发新型肿瘤疫苗取得进展,其独特的“抗原后包埋”、“多样化装载”、“免疫环境协同调控”等特性极大地提高了抗原利用率及细胞免疫应答水平,显着抑制了肿瘤进展。
巨噬细胞胞外微环境代谢紊乱方面取得进展
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病等代谢性疾病已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疾病。巨噬细胞胞外微环境信号紊乱,如:炎症、氧化压力、营养过剩等,可诱发巨噬细胞及周围其它细胞的功能异常,从而促进代谢性疾病发生发展。前期研究发现,食物及人体中主要的脂肪酸油酸暴露可经由抑制PPAR信号,诱发巨噬细胞脂质蓄积(Cell Death & Disease, 2019
研究利用液滴微流控系统实现高通量类器官可控负载与培育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微流控芯片研究组研究员秦建华团队在实现功能类器官可控负载与培育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建立了一种基于双水相液滴微流控系统的杂合水凝胶微囊可控制备新体系,可高通量产生干细胞来源胰岛类器官,并利于降低其变异性。类器官(organoids)是近年来新兴的体外3D器官模型,被认为是生命科学领域的重大技术突破。类器官指的是一种在体外培育,
ACS AMI新突破:新设备能快速检测血液中的有害细菌
2020年4月12日讯 /生物谷BIOON /——工程师们已经发明了一种可以快速检测血液中有害细菌的微型设备,这使得卫生保健专业人员能够查明潜在致命感染的原因,并用药物与之对抗。这项由罗格斯大学的研究人员领导的合作研究发表在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杂志上。罗格斯大学-新不伦瑞克工程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助理教授
通过干扰细胞的pH微平衡来杀灭胰腺癌细胞
2020年4月9日 讯 /生物谷BIOON/ --日前,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Cancer Discover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Sanford Burnham Prebys医学发现研究所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了一种新方法,其或能通过干扰细胞pH的平衡状态来杀灭胰腺癌细胞,相关研究揭示了剔除离子运输蛋白来降低细胞pH从而有效抑制胰腺癌细胞生长的分子机制。图
受COVID-19影响 FDA暂停外国医药和设备的审查
尽管新冠肺炎(COVID-19)在中国的蔓延速度正在放缓,但在世界其他地区正在加速扩散,并已传播至100多个国家,WHO数据显示,截至3月10日全球累计确诊病例逾11.1万。世界疫情防控的重心正在从东方转移至西方。各国政府、机构以及企业都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3月10日,美国FDA表示,基于联邦政府为应对COVID-19而实施的旅行限制和建议,将推迟外国医药、
Science突破:开发新技术对免疫细胞微环境进行成像
2020年3月13日讯 /生物谷BIOON /——为了开发针对特定细胞表面蛋白的药物,了解它附近的其他蛋白是很有帮助的。许多疾病的病理可以通过阐明局部的生物分子网络或微环境来理解。为此,酶接近标记平台(enzymatic proximity labeling platform)被广泛应用于绘制亚细胞结构中更广泛的空间关系。然而,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能够更精确
靶向白血病微环境治疗白血病取得进展
骨髓是成体造血生发中枢。白血病患者的骨髓微环境失去支撑正常造血功能。白血病破坏的骨髓微环境能否被修复?修复后能否遏制白血病进展?这些问题一直没有答案。2月24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王金勇课题组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实验血液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程涛课题组等多家研究团队历时七年合作攻关,在靶向白血病微环境治疗白血病领域取得技术突破,在Leuke
多篇重要成果解读肿瘤微环境研究新进展!
本文中,小编对近年来科学家们在肿瘤微环境研究领域取得的新成果进行整理,分享给大家!图片来源:www.pixabay.com【1】Cell Rep:靶向肿瘤微环境有助于抑制癌症doi:10.1016/j.celrep.2020.01.011人类免疫系统调节并控制了识别微生物感染以及外界异物的入侵。这种天然的免疫反应依赖于重要的新陈代谢和细胞过程,从而达到抵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