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ochondrion:电离辐射会使线粒体DNA构象变化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辐射生物医学研究组的科研人员研究发现,电离辐射能够引起显著的线粒体DNA超螺旋构象变化,这对进一步研究电离辐射对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具有指导意义。 线粒体DNA是人体细胞中唯一的核外遗传物质,线粒体DNA构象的变化可能通过影响线粒体功能而导致细胞命运的改变。
PNAS:金枪鱼可能运输了福岛的辐射
近日,一项研究发现,太平洋蓝鳍金枪鱼看上去把源自福岛的放射性从日本输送到了加利福尼亚。Daniel Madigan及其同事测量了2011年8月从加州圣地亚哥沿海捕获的15只蓝鳍金枪鱼体内的放射性铯同位素水平。
PNAS:评估手机辐射对脑组织的效应
科研人员开发出了一种非侵入式核磁共振(NMR)方法,从而测量手机辐射对脑组织的效应。为了验证这种技术,David H. Gultekin 和Lothar Moeller测量了被牛脑组织和具有类似的电和热参数的凝胶吸收的手机辐射电磁能量的数量。手机是射频(RF)场暴露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世界卫生组织最近根据与使用手机有关的脑癌风险增加而把射频(RF)场归类为可能致癌。
PLoS One:病原体改变基因表达以应对电离辐射伤害
近日,国际著名杂志PLoS One在线刊登了巴西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成果“Trypanosoma cruzi Gene Expression in Response to Gamma Radiation,”,文章中,作者通过研究揭示了克鲁斯锥虫面对电离辐射有害压力时如何来改变自身的基因表达,从而来应对这种有害压力。
PACE:房颤射频消融围手术期患者使用达比加群优于华法林
达比加群是新开发的一种直接抑制凝血酶的抗凝药物,其抗凝效应受饮食和合并用药的影响较小。另外,它在使用中无需监测凝血时间或调整剂量。RELY试验(长期抗凝治疗的随机化评估研究)在房颤患者减少卒中和出血并发症方面,达比加群非劣于华法林。为了评估这一结论是否也适用于进行房颤射频消融治疗的围手术期患者,已进行了两项研究。但两者均为非随机对照研究。
小分子药物可预防致命性辐射病
大规模辐射接触,如切尔诺贝利和福岛第一核电站灾难之后的那类辐射接触,仍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顾虑及军事威胁。在小鼠中从事研究的科研人员表示,一类新的研发用于治疗其它疾病的药物可能会在发生辐射事故时帮助挽救生命。这些药物被称作PHD抑制剂,它们似乎能保护机体免于辐射诱发的胃肠道综合征,这种疾病通常会在接触辐射的2周内引起死亡。
eLife:科学家“哄骗”大肠杆菌对辐射损伤产生耐受性
近日,来自美国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成功将大肠杆菌诱导使其对辐射损伤产生耐受,该项研究刊登于国际杂志eLife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