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Nature:中国遏制学术不端新举措

3月21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对中国教育部处理学术不端的新举措进行了报道。 报道称,中国教育部在遏制高校学术不端上,作出了新的尝试。3月14日,教育部出台的新规定要求高校建立一套审查原始数据和确保学术不端人员上交实验材料的机制。新规定要求高校必须建立五人以上的委员会,负责调查学术不端,并且安排学术道德培训。

2015-03-26

科学家争议诺奖设置缺陷:为何没有数学奖

北京时间10月7日消息,据美国福克斯新闻网报道,瑞典发明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100多年前创建了诺贝尔奖,时间是1895年。当时设立的奖项分别是:物理学,化学,生理学与医学,以及和平奖。 今天,在118年后,这些奖项的设置基本上没有出现过什么大的变动,除了在1968年的时候增加了一项“诺贝尔经济科学奖“,即通常所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在那之前,在1901年时候还增加了一项诺贝尔文学奖。

2015-03-26

2012知名学术丑闻事件盘点

17日,The Scientist发布文章“Top Science Scandals of 2012”,罗列了2012年生命科学领域的科学欺诈的突出事件,以及为此采取的一些新措施。 10年造假 今年,肯塔基大学的生物医学研究员Eric Smart被发现在过去10年的时间里伪造了45张图片。

2015-03-26

谷歌学术搜索的风雨十年

在今年《自然》杂志开展的一项调查中,60% 的科学家表示自己经常使用该项服务。

2015-03-26

饱受争议的DNA激光打印,激发创造新生物的可能性

在我们的帮助下,这个星球上任何人只要有点钱就可以创造新的生物了。玩法大变,我们将会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

2015-03-26

生物杂志主编涉嫌多项学术造假

一位名为Dmitry Kuznetsov的俄罗斯生物化学家涉嫌重复出版自己的成果,这位时任两个科学杂志主编的科学家出现学术造假事件,令公众对于出版物的科学完整性提出了质疑。 来自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Dan Larhammar教授表示,如果针对Kuznetsov指控属实,那么将成为“科学史上最严重的一项欺诈事件” ,“这对于这些科学杂志也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2015-03-26

屏蔽“谷歌学术”对中国弊大于利

“谷歌学术”(google scholar)在中国大陆被屏蔽已经大半年了,似乎有必要评估这一政策的执行情况以便决定下一步的政策措施:是继续全面屏蔽、还是改为选择性屏蔽、抑或干脆不予以屏蔽?

2015-03-26

中国科协主席惊人之语“体检根本无意义”引发争议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报道,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科协年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没有像往年那样致开幕辞,而是做了一篇报告,报告中关于普通人体检有没有意义的问题,备受关注。韩启德所做的报告题为

2015-03-26

药品上市后临床研究,事半功倍的学术推广

随着中国医药市场在全球发挥出更大的影响,由医生参与主导的上市后临床研究将为制药企业找到更多的产品推广点,同时也加强医生对中国裔病人治疗手段的认知。

2015-03-26

日本新型“万能细胞”研究者拒绝撤回争议论文

陷入论文造假漩涡的日本理化研究所学术带头人小保方晴子9日在大阪的记者会上说,此前被喻为新型“万能细胞”的STAP细胞真实存在,她拒绝撤回已发表的相关论文。小保方晴子在记者会上承认论文中出现多处“失误”,但

2015-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