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营养所陈雁团队发现,间歇性热量限制促进造血并改善贫血
间歇性热量限制2周,外周血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水平升高,网织红细胞数量增加。间歇性热量限制2周还促进了小鼠脾脏髓外造血,而持续性热量限制则主要促进骨髓中红细胞生成。
中科院广州健康院王金勇课题组实现在体重编程再生造血干细胞样细胞
CD11b+CD48+SK保持了多能造血祖细胞的身份印记,还拥有了胎肝时期的造血干细胞部分特征,和胎肝时期的造血干细胞类似,处于旺盛的细胞增殖分裂状态。此外,该研究没有发现Hoxb5导致成瘤的证据。
Small: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严飞团队开发双靶点同步超声分子成像新方法
超声分子成像(Ultrasound Molecular Imaging)是利用靶向微泡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过表达的分子标志物特异性结合以实现其超声成像检测的新技术
赋能科研 | 基于DNBelab C4和DNBSEQ测序技术,中科院、华大研究院等在单细胞领域重大突破在Nature发表
通过体细胞诱导培养出了类似受精卵发育3天状态的人类全能干细胞,这是目前全球在体外培养的“最年轻”的人类细胞,是继科学家成功诱导出人类多能干细胞后,再生医学领域的又一颠覆性突破。
Nature子刊:中科院杨巍维团队等发现肿瘤免疫逃逸新机制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最常见原因,肺癌的治疗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尽管针对免疫检查点的靶向治疗(抗PD-1治疗、抗PD-L1治疗等)在许多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展现出显着的成效,并且已经在晚期肺癌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并非所有PD-1阳性的肺癌患者都能从抗PD-1治疗中获益。解决肿瘤细胞对抗PD-1治疗的耐药性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三
德国工程院首位华人院士全职加盟西湖大学
德国工程院第一位留德华人教授院士曾安平,决定全职加入西湖大学,任西湖大学合成生物学及生物工程讲席教授、合成生物学与生物智造中心创始主任。据介绍, 这是曾安平自1986年出国读博至今,时隔36年之后第一次正式全职回国工作。资料显示,曾安平回国前,是汉堡工业大学终身教授、生物过程与生物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生物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在国际高
祝贺中科院微生物所黄力研究员当选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
美国微生物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Microbiology,AAM)正式公布2022年度美国微生物科学院院士(Fellow)入选名单,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黄力研究员当选。作为世界上历史悠久的生命科学组织“美国微生物学会(American Society of Microbiology,ASM)”的下设机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