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批准诺和诺德GLP-1激动剂Wegovy(司美格鲁肽,2.4mg):治疗68周减重18%!
在中国,诺和泰®(司美格鲁肽,0.5mg/1.0mg)于今年4月获批,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
Science:解析植物中独特的双链RNA合成机制
转座子(transposon)最早由美国遗传学家Barbara McClintock在玉米中发现,在细菌、病毒以及真核生物的基因组中广泛分布。转座子类似内源性病毒,能够在宿主基因组中“复制和粘贴”自己的DNA,以达到其自我“繁殖”的目的。活跃的转座子对基因组的稳定构成严重威胁,高等生物通过对转座子DNA进行甲基化修饰将其沉
Molecular Cell:发现体外合成环形RNA的免疫原性机制
Molecular 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陈玲玲研究组关于环形RNA的最新研究进展,论文题目为RNA circles with minimized immunogenicity as potent PKR inhibitors。通过对不同方式体外合成环形RNA的特性比较
Cell:一种新型的脂肽分子或有望作为有效治疗HIV感染的新型疗法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他们所开发的一种脂肪分子或能有效抵御猴子版本的HIV病毒,文章中,研究人员描述了他们如何开发这种分子以及如何在猕猴机体中进行测试的。
Nature Metabolism:揭示甲硫氨酸合成酶通过调节叶酸代谢影响肿瘤发生的新机制
甲硫氨酸合成酶能够耦联叶酸代谢与甲硫氨酸循环,但对于肿瘤发生过程中甲硫氨酸合成酶的作用仍不清楚。近日,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团队在《Nature Metabolism》发表了题为“Methionine synthase supports tumour tetrahydrofolate pools”的文章。研究人员利用同位素示踪实验,发现甲硫氨酸合成酶催化合成
Science Advances:研究发现植物辅酶Q合成途径关键酶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陈晓亚研究组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题为A unique flavoenzyme operates in ubiquinone biosynthesis in photosynthesis-related eukaryotes的科研论文。该研究鉴定了真核生物线粒体中辅酶Q合成途径的
研究人员发展出利用生物质合成共聚酯单体新方法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室(十五室)研究员张涛与研究员王爱琴/李宁团队,联合生物能源化学品研究组研究员(DNL0603)王峰团队,发展出一种利用乙醛和丙烯酸酯的生物质合成共聚酯单体新方法。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性质可调的共聚酯需求越来越高。聚(对苯二甲酸-间苯二甲酸-环己烷二甲醇酯)(
Science子刊:陈晓亚研究组发现植物辅酶Q合成途径关键酶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陈晓亚研究组在Science Advances上发表了题为“A unique flavoenzyme operates in ubiquinone biosynthesis in photosynthesis-related eukaryotes”的科研论文。该研究鉴定了真核生物线粒体中辅酶Q合成途径的苯环6位羟
非编码RNA调控仿刺参肠道再生和皂苷合成研究获进展
非编码RNA中的miRNA和tRNA在基因表达调控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在棘皮动物中相关研究较缺乏。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李富花课题组通过多组学数据整合分析,揭示了棘皮动物miRNA和tRNA基因的组织结构特点、进化历史和表达调控机制,以及它们在海参肠道再生和皂苷合成等生物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Genomics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