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疏水离子液体凝胶用于可穿戴水下传感与通讯研究获进展
海洋是一个巨大而神秘的宝藏,人们对于海洋的探索与开发从未停止。潜水是探索海洋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复杂多变的水下环境潜藏着各种各样的危险,甚至威胁到潜水员的生命安全。水下通讯困难的问题使得潜水员在遭遇突发状况时难以及时求救,进一步增大了海洋勘探的风险。如果能发展出可用于水下的可穿戴传感与通讯技术,实现对潜水过程的实时监测以及高效的水下通讯,将有利于提高海洋勘探效
麻省理工学院研发防汗“电子皮肤”用于可穿戴监视器监测皮肤癌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防汗“电子皮肤”,即嵌入传感器的舒适的粘性贴片,可用于长期持续监测佩戴者生命体征和皮肤癌等疾病的发展。即使出汗,传感器也不会出现故障或脱落。该技术通过对材料进行超薄层蚀刻,以类似于剪纸状图案贯穿贴片制造人造汗管,如同人类皮肤上的毛孔。该设计确保汗水可以通过贴片逸出,防止刺激皮肤和对嵌入式传感器的损坏,
微针阵列可穿戴设备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山大学研究组在《Advanced 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A Fully Integrated Closed-Loop System Based on Mesoporous Mocroneedles-Iontophoresis for Diabetes Treatment》的研究成果。该研究组针对微创跟踪血糖和智能治
新加坡研究人员开发出利用身体作为传输媒介为可穿戴设备供电方法
新加坡国立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Jerald Yoo副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利用人体作为传输媒介,在为可穿戴设备包括在医疗环境中使用的设备供电方面取得了突破。相关研究成果于发表在《自然电子》上。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现在非常流行,它们最显着的缺点之一是需要经常充电。电池的小尺寸和低容量意味着需要每天充电,频繁为多个小型设备充电并不方便。该团
微针阵列可穿戴设备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谢曦课题组研发了一种基于介孔微针离子泳的集成可穿戴诊疗一体化系统,应用于糖尿病的原位监测和治疗。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论文题目为“A Fully Integrated Closed-loop System based on Mesoporous Microneedle
群体感应抑制剂:有助于绿脓杆菌基于CRISPR免疫系统的噬菌体抗性进化
2021年5月14日讯/抗菌素耐药性是临床治疗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而绿脓杆菌是术后发生噬菌体病毒感染的潜在靶点。实验室研究发现,绿脓杆菌通过CRISPR–Cas适应性免疫系统基因,对噬菌体和其他寄生DNA产生免疫记忆,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快速进化并产生噬菌体抗性,从而限制了噬菌体疗法的使用。最近研究表明,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系统调控
新加坡陈笃生医院研发防跌倒感应系统可预测患者何时下床
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陈笃生医院研发设计一套智能系统,利用热感应器识别患者下床前的特定动作,并在15秒内发出警报,呼叫值班护士在患者下床前赶到病床,以防患者摔倒。当热感应器识别到护士到达床边,会自动停止警报,整个过程免接触、自动化,且电脑屏幕上只有热感应图,不会显示患者影像,以保护隐私。据报道,医院之前使用重量感应垫或病床内置的重
基于可持续柔性水伏发电机的自供能可穿戴传感系统研究获进展
近十年来,随着智能柔性可穿戴设备在医疗健康监护、人机融合、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柔性电子技术向智能化、集成化、多功能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尽管柔性电子器件在降低功耗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能源的供给和消耗依然是柔性电子发展最关键的限制因素,研究开发基于新型能源高效采集的自主式供电柔性传感器成为柔性智能电子的重要研究方向。众所周知,地球表面70%以上都被天然水体
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可穿戴心电图疾病自动诊断研究取得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数字所生物医学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李烨及其团队成员姚启航、王如心、樊小毛和刘记奎等针对可穿戴心电信号提出了一种基于时空特征融合的深度神经网络,实现了9类心律失常的自动分析诊断,有效提升了疾病自动分析的准确率。该成果以Multi-class Arrhythmia detection from 12-lead varied-length ECG using Atte
港中大研发出穿戴式空气和医疗监测系统
香港中文大学未来城市研究所6日公布三项有关城市空气状况和个人化医疗监测系统的研究成果,有望为粤港澳大湾区智慧城市群的发展提供应用方案。 港中大未来城市研究所所长冯通介绍,三项研究成果分别是用来监测空气中污染物含量的即插即用式空气污染监测系统、穿戴式悬浮颗粒物监测系统,以及用来监测使用者身体健康状况的穿戴式心电监测系统。三种系统均可连接电脑或手机以接收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