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猫子”更容易抑郁,更偏爱不健康饮食,或与其肠道菌群有关
昼夜节律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内源性计时系统(俗称生物钟),大约以24小时为一个周期,控制着机体一系列生物过程,包括激素分泌、代谢循环和对病原体的免疫保护等。根据昼夜偏好(时间分型)不同,人通常被划分为早睡早起型人(“百灵鸟”),或晚睡晚起型人("夜猫子")。个体昼夜偏好对睡眠模式、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疾病发展都有着重大影响。近期,发表在《Mo
Cell Rep:利用装载CRISPR的病毒来感染肠道菌群或能阐明微生物组基因编辑的潜能
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成功利用DNA编辑系统—CRISPR改变了生活在哺乳动物肠道中细菌的基因组,这一进展或代表了科学家们理解微生物组的研究进展,最终有望帮助开发治疗肠道相关疾病的新型疗法。
造血干细胞移植中肠道真菌菌群动态变化与临床结果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深圳合成生物学创新研究院研究员翟冰课题组在Nature Microbiology上,发表了题为“肠道真菌动态变化和近平滑念珠菌定植与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结果的相关性分析”(Hematopoietic cell transplantation outcomes are linked to in
这或许取决于机体的肠道菌群!
来自以色列理工学院医学院综合癌症中心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云雀型人群和猫头鹰型人群之间或许存在某些肠道菌群的差异;如今科学家们已经知道这两类人群之间存在一些遗传禅意,但本文通过在实验室中对果蝇进行的研究启发了科学家们分析肠道菌群对人类时间类型的影响。
Advanced Materials:我国科学家开发新型口腔粘膜修复材料
口腔粘膜病容易反复发作并且常伴有明显疼痛,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口腔溃疡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近期,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光固化水凝胶粘合剂,可以用于修复口腔黏膜损伤。相关成果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期刊,标题为“Promoting Oral Mucosal Wound Healing with a H
ACS NANO: 多功能菌基纳米酶实现肿瘤治疗精准打击
化学动力疗法(CDT)是一种通过肿瘤微环境(TME)内源性活性氧(ROS)破坏肿瘤细胞的治疗方法。然而,由于肿瘤自身的抗氧化能力以及靶向性等问题限制了CDT的进一步发展。2021年12月,来自南洋理工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的研究团队在《ACS NANO》发表了题为“Precise Chemodynamic Therapy of Cance
口咽念珠菌病控制不再难,咪康唑口腔贴片为患者提供新选择
口咽念珠菌病是主要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机会性黏膜感染性疾病[1]。据报道,25%-50%的健康人口腔、消化道和阴道中可带有念珠菌,但并不发病。当宿主防御功能降低以后,这种非致病性念珠菌将转化为致病性菌侵入机体。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禾谷镰孢菌侵染小麦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唐威华团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文团队联合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发表了题为Biosynthesis of a new fusaoctaxin virulence factor in Fusarium graminea
灵芝和桑黄食药菌抗神经炎症功能因子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高锦明教授团队在药食同源蘑菇功能因子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研究揭示了两种人工栽培的灵芝、桑黄子实体中分子结构不同的两类代谢产物具有显着的抗神经炎活性和神经保护活性。研究成果分别以“Ganoderterpene A, a New Triterpenoid from Ganodermalucidum, Attenuat
禾谷镰孢菌毒力因子的研究获进展
禾谷镰孢菌是引起小麦赤霉病、玉米赤霉茎腐病等农作物危害的重要病原真菌。近年来,禾谷镰孢菌感染引起的赤霉病在世界范围内频繁爆发,造成严重的产量和经济损失,该病原菌还会产生大量真菌毒素污染粮食,给人畜健康构成严重威胁。由于禾谷镰孢菌侵染作物的毒力因子、分子致病机制尚不清楚,对于禾谷镰孢菌的防治手段十分有限,主要集中在化学防治,还没有完全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