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山都公司将在2013年推出下一代抗虫保铃棉棉花科技
美国孟山都公司将在明年推出第三代棉花生物技术产品。10年前,孟三都推出第二代抗虫保铃棉-II技术,为棉花植株提供了双重保护,目前,在推出新技术之前,这家位于美国圣路易斯的种子技术公司已经进入监管过程的最后阶段。 抗虫保铃棉II草甘磷Flex (BGII RRF)除了为棉花植株继续提供对虫害的保护之外,还将提供对杂草的保护。
Clin Infec Dis:鼠弓形虫可致孕妇早产及婴儿机体损伤
左边:弓形虫,可以通过孕妇的胎盘转移;右边:弓形虫(绿色)进入了包囊中(Credit: R. McLeod, University of Chicago.) 近日,来自美国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NIAID)的科学家发现鼠弓形虫(T.gondii,可引起弓形体病)和新生儿严重的先天性缺陷高度相关。研究者运用血液检测技术从新生儿体内检测到了T.gondii的存在。
Biophys J:科学家获知帕金森氏蛋白变形的详细过程
2013年9月9日讯 /生物谷BIOON/--近日,研究人员已经获得了在帕金森氏病中发挥作用的脑蛋白结构变形的详细图像信息,可以帮助开发治疗药物。 这种蛋白质称为α-突触核蛋白,通常存在于一个球状体中。然而,蛋白会摇身一变成有害的结构--淀粉样纤维,这是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大脑中形成的蛋白质分子。
Nature:恐怖虫和现代苍蝇蚊子等同属双翅目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项目编号91114201和 J1210006),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黄迪颖研究员领导的国际科研小组2月20日再次在英国《自然》(Nature)杂志发表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侏罗纪两栖蚊子及其幼态特征》。蜥虱(Saurophthirus)和恐怖虫(Strashila)是所有昆虫化石中最令人迷惑的两个类群。
Methods:颠覆寄生虫的入侵机制
研究人员利用新技术依次敲除了相关基因,发现目前公认的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感染机制并不正确,文章发表在最近一期的Nature Methods杂志上。研究人员指出这一发现也同样适用于同一家族中的其他寄生虫(包括疟疾),且目前依据旧机制开发出的治疗药物可能并不成功。 弓形虫是一种主要感染猫的寄生虫,包括人类在内的其他温血动物也会被感染。
J Virol:石正丽等食虫蝙蝠肠道中发现多种新型病毒
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研究员带领的研究团队采用宏基因组学方法,对我国蝙蝠肠道病毒首次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发表在《病毒学杂志》(Journal of Virology)上(2012, 86(8):4620. DOI: 10.1128/JVI.06671-11)。 蝙蝠是哺乳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目动物的第二大类群,也是已知的唯一具有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
转基因抗虫基因存在交叉耐受
尽管转基因技术给一些作物抗虫带来了显著效果,最近科学家发现能有效控制虫害的基因能迅速引起抗毒病虫的滋生,说明农业目前病不能离开传统的例如轮作种植防虫技术。
PRSB:构建寄生虫共感染网络 为开发协同抗感染疗法提供思路
近日来自爱丁堡大学等处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型策略来帮助理解患者患多种感染的窘境,为揭示多种寄生虫感染人类机体的机制提供了一定思路,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Proceedings of the Royal Society B上。
Peer J:扁虫“入侵”或威胁法国蜗牛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日前发表公报称,在法国北部城市卡昂发现了世界最危险的入侵物种之一新几内亚扁虫,这种扁虫嗜食蜗牛,作为美食的法国蜗牛可能面临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