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Genetics: N6-甲基腺苷调节人体细胞RNA:DNA杂交的稳定性
近日,英国诺丁汉大学等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 Genetics上发表了题为“N6-methyladenosine regulates the stability of RNA:DNA hybrids in human cells”的文章,发现N6-甲基腺苷可以调节人体细胞RNA:DNA杂交的稳定性。R环结构(R-loop)是生物体中发现
利用CRISPR/HDR技术进行工程化改造有望赋予杂交瘤抗体多样化的功能!
2019年9月30日 讯 /生物谷BIOON/ --如今,生物工程师和生命科学家能够结合杂交瘤技术来制造大量相同的抗体,同时还能开发出新型的抗体疗法和诊断技术,近年来该技术的临床前和临床研究都突出了抗体型别对于治疗效果的重要性。在一项最新研究中,来自荷兰的研究人员开发出了一种多用途的CRISPR和同源定向修复(HDR)平台,其能够快速设计免疫球蛋白结构域并形成重组杂交瘤,其能够分泌设计抗体的首选格
研究发现植物原位转基因替换新方法
为了解决在培育复合性状转基因作物中分散的转基因位点增多给育种工作带来的困难,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科研人员在2014年发现一种利用Bxb1和Cre重组酶进行转基因定点整合的方法。该方法可使新的性状基因插入到已有的转基因位点上,保证所有的转基因能“打包”式地传递给后代 (Hou et al., 2014 Molecular Plant 7:1756-1765)。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旧的转基因可能不再需
人类和动物的杂交即将到来,并可能被用于种植器官移植,我们应该担心什么?
2019年月13日讯 /生物谷BIOON /——全世界有成千上万的人在等待器官捐献。虽然其中一些人会及时接受他们需要的器官移植,但可悲的现实是,许多人将在等待中死去。但有争议的新研究可能提供了解决这一危机的方法。日本最近推翻了禁止创造人与动物杂交的禁令,并批准了东京大学研究人员提出的创造人与老鼠杂交的要求。科学家们将尝试用一种被称为"诱导多能干细胞"的干细胞在老鼠体内培养人类胰腺。这些细胞几乎可以
我国科学家研发出活体内蛋白质瞬时原位激活新技术
在活细胞等复杂的生命体系中原位研究蛋白质功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以往在活细胞内开展的蛋白质原位研究只能在某些特定蛋白家族中应用,如何进一步发展广泛适用于不同类型蛋白家族的原位研究方法一直是困扰众多生物学家的科学难题。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重点专项“信号转导过程中蛋白质机器的活细胞标记与在体调控”项目的支持下,北京大学陈鹏教授课题组与王初课题组合作,发
罗氏推出新款VENTANA HER2双原位杂交伴随诊断试剂盒
2019年04月24日讯 /生物谷BIOON/ --肿瘤学巨头罗氏(Roche)近日宣布推出新的VENTANA HER2 Dual ISH DNA Probe Cocktail assay(VENTANA HER2双原位杂交DNA探针鸡尾酒检测法),用于检测乳腺癌和胃癌中的HER2生物标志物。HER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是乳腺癌和胃癌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其检测和抑制有助于更有效地治疗这些侵袭性癌
袁隆平:第三代杂交稻将成为杂交水稻育种发展方向
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表示,第三代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兼具配组自由度高和育性稳定的优点,将成为我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的发展方向。在此间召开的第三届中国(三亚)国际水稻论坛上,袁隆平指出,第一代中国杂交水稻是以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三系法杂交稻,目前推广面积约1亿亩,但选育到优良组合的难度较大。第二代则是以光温敏核不育系为遗传工具的两系法杂交稻,育性受气温高低决定,若遇异常天气易出现制种和
科学家揭示红桦白桦种间杂交与基因渐渗规律
自然杂交与基因渐渗广泛存在于动植物间。基因渐渗指两物种的杂交后代与亲本反复回交,把某一亲本的性状带至另一亲本,后泛指某一种群的基因被整合到另一种群中。此前研究表明,渐渗通常由丰富度相对较低的物种到丰富度相对较高的物种发生,由二倍体到四倍体发生。日前,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教授王年课题组研究发现,红桦和白桦之间渐渗方向并不受倍性和丰富度的影响,若倍性、种间丰富度等影响渐渗的多种因素同时起作用
Nat Med:新型“原位疫苗接种”策略或能将肿瘤转化为癌症疫苗工厂
2019年4月10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杂志Nature Medicine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西奈山医院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癌症免疫疗法,即将免疫刺激剂直接注入到肿瘤中来训练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进行破坏;这种“原位疫苗接种”(situ vaccination)的方法在恶性淋巴瘤患者中表现良好,以至于研究人员正在乳腺癌和头颈癌患者中进行相应的临床试验。图片
中国科学家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
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克剑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了水稻无融合生殖体系,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令杂交稻性状可以稳定遗传到下一代。该项成果于4日晚间在线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杂志。杂交水稻在生活力、抗逆性、适应性和产量等方面优于双亲的现象,对推动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数据显示,杂交水稻目前在我国的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7%,产量约占水稻总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