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s & Development:研究揭示组蛋白伴侣sNASP-ASF1协同与竞争结合组蛋白H3-H4的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许瑞明团队在Genes & Development上,在线发表了题为Distinct histone H3-H4 binding modes of sNASP reveal the basis for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of histone chaperones的研
Science:科学家揭示细菌对噬菌体抗性进化的机制
近期,来自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法国索邦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快速进化转换可以驱动细菌对噬菌体的抗性。该研究成果在《Science》上发表,题为:Rapid evolutionary turnover of mobile genetic elements drives bacterial resistance to phag
PD-1依赖的CD137协同刺激的癌症免疫治疗提供了局部肿瘤杀伤而无全身毒性
细胞表面受体CD137的表达已经被证明可以通过与其天然配体4-1BBL的结合来增强抗癌T细胞的功能。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揭示全球杜鹃花属植物的时空进化历史和辐射进化机制
辐射进化或进化辐射(Evolutionary radiation)是广泛发生的物种快速多样化模式,但其在物种丰富的世界广布植物大属中的发生机制缺乏深入研究,尤其是生物和环境因子如何共同驱动了进化辐射在特定区域的发生尚不清楚。杜鹃花属(Rhododendron)是北半球最大的木本植物属,也是典型的辐射进化类群,包含逾千个物种,其中约86
Nature Communications:用于协同破坏肿瘤线粒体的光响应型颗粒研究取得进展
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破坏肿瘤细胞中的线粒体是抗肿瘤治疗的新策略。基于线粒体破坏的抗肿瘤治疗新策略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如何在肿瘤组织内高效且特异性启动线粒体的破坏是实现安全有效抗肿瘤治疗的前提。光激活肿瘤疗法由于具有治疗部位精确可控、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尤其是光照条件下能够激活光致产酸分子释放氢离子,酸化胞内微环境。近日,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
The Plant Cell:揭示被子植物自交不亲和性起源、丢失和重获的高度动态进化机制
现存被子植物中,约40%具有自交不亲和性(SI)。SI是一种正常可育的雌雄同花被子植物自花授粉后不能产生合子的现象。被子植物在进化过程中,由于受到起伏不定的来自自交或异交的选择压力,其SI也会发生频繁的丢失和重获。在真双子叶植物中,目前共发现四类不同分子机制的SI,包括常见于车前科、茄科、蔷薇科和芸香科的1类、十字花科的2类、罂粟科的3类和报春花
我国科学家提出多脑区协同类脑控制架构
机器人精细操作是完成高精度任务的必要条件,作为主要反馈源的显微视觉具有窄视野、小景深、平面成像等特点,导致小空间内的观测状态不能直接反映操作空间位姿,这种“所见非所得”给复杂场景下的机器人精细操控提出了挑战。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团队在《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
Science:新研究追溯了乙肝病毒从史前到现在的进化过程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德国、俄罗斯和西班牙等多个国家的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迄今为止产生的最大的古代病毒基因组数据集,揭示了自全新世早期以来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演变。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21年10月8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Ten millennia of hepatitis B virus
昆虫分类与进化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鳞翅目系统学研究团队在秆野螟属Ostrinia昆虫分类、形态特征演化及寄主适应性进化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在昆虫学《Systematic Entomology》上发表了题为 “Revisiting the evolution of Ostrinia moths with phylogenomics (Pyraloid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