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刘琦教授课题组在Cell旗下刊物《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发表论文系统探讨肿瘤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疗效预测的计算生物学问题
肿瘤免疫治疗被认为是近年来癌症治疗手段中最有希望的方法之一。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checkpoint blockade)通过解除肿瘤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抑制通路,激活免疫细胞消灭肿瘤。虽然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多类肿瘤治疗中表现出了令人振奋的临床效果,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会出现响应率低,个体化差异大等临床问题。如何基于特定的biomarkers以及计算模型,对于肿瘤患者进行有效的个体化的免疫检查
光遗传学和秀丽隐杆线虫
近年来,光遗传学在神经学及相关疾病的领域应用相当的火热,同时秀丽隐杆线虫也是研究神经元的很好的模式动物,先简单介绍这两个科学概念。光遗传学(optogenetics)是近几年正在迅速发展的一项整合了光学、软件控制、基因操作技术、电生理等多学科交叉的生物工程技术。光遗传学作为神经科学新兴的研究工具,它利用光敏通道蛋白,让我们可以用光线来操控神经元的活动。线虫的神经元只有320个,相对还是比较好弄懂,
光缝线还不够 新手术凝胶助缝合内脏伤口
缝合伤口通常需要缝线和钉子,但这都无法形成完全的密封。当涉及到体内深处的损伤,例如内脏器官的伤口时,治疗更加困难。密封剂为这些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但此前的密封剂无法满足外科手术的所有要求。近期,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的密封剂,可以满足所有要求。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本周的《科学转化医学》期刊上。该研究的作者、美国东北大学的纳西姆·安纳比(Nasim Annabi)表示:“良好的外科密封剂需要
同济大学刘琦、曹志伟获得2017年度第七届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2017年9月30日,2017年度中国第七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评审工作完成。同济大学教授刘琦、曹志伟申报生命科学和智能科学交叉方向奖项: “基于机器学习的生物和药物小分子的设计及功能研究” 获得第七届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是我国智能科学技术领域唯一以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数学大师、人工智能先驱、我国智能科学研究的开拓者和领军人、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
Science:发现一种海藻光致酶直接利用蓝光将脂肪酸转化为烃类化合物
图片来自A. Kitterman/Science, doi:10.1126/science.aao4399。2017年9月11日/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法国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海藻光致酶(algal photoenzyme)利用蓝光将脂肪酸转化为烃类化合物。这一发现有可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来制造烃类化合物能源。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7年9月1日的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
Science:研究发现植物光合作用中高效捕光的超分子机器结构
8月25日,《科学》杂志发表了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常文瑞/李梅研究组、章新政研究组与柳振峰研究组的最新合作研究成果。该项工作报道了豌豆光系统II-捕光复合物II超级复合物的高分辨率电镜结构,揭示了植物在弱光条件下进行高效捕光的超分子基础。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化学反应之一。植物、藻类和蓝细菌进行的放氧型光合作用不仅为生物圈中的生命活动提供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同时还维持着地球上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光慧组招聘启事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刘光慧组主要研究方向为:1. 基于干细胞的人类疾病研究和精准治疗; 2. 人类衰老的遗传和表观遗传信息解码; 3. 新型染色质编辑和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实验室详细介绍参见http://www.ibp.cas.cn/ktzz/ktzz_L/201305/t20130506_3833255.html。现因课题组发展需要,诚聘技术员五名。一、招聘基本要求1. 对生物学研究有高度
Hippocampus:“光遗传学”疗法或能够恢复部分阿兹海默症患者的记忆
2017年8月3日 讯 /生物谷BIOON/ --最近,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们在《Hippocampus》杂志上发表文章称通过光遗传学的手段能够恢复患阿兹海默症小鼠的记忆。这一发现也许能够改变我们对于这一疾病的理解。首先,作者通过给小鼠进行光遗传学改造,使其在储存记忆的时候发射光色的荧光,而在重新获取记忆的时候发射红色的荧光。之后,作者给予接受了遗传改造的野生型小鼠与阿兹海默症小鼠以柠檬气味的
Chemical Science:合肥研究院等在光遗传学工具开发方面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研究员王俊峰课题组与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教授黄韵、周育斌课题组合作,研发了一种能够利用可见光在纳米尺度上精确调控细胞器之间连接的新型光遗传学工具。该工作以Optical Control of Membrane Tethering and Interorganellar Communication at Nanoscales为题,作为封面文章发
Cell Res:刘光慧等通过单碱基基因编辑重塑超级干细胞
从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到原位编辑动物遗传密码,再到靶向摧毁发生基因突变的线粒体,乃至特异性矫正病人细胞中的致病基因突变,基因编辑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为人类的健康和生活带来不同层面的改变。日前,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刘光慧课题组、北京大学汤富酬课题组和中科院动物所曲静课题组联合开展的研究进一步拓展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范围。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编辑改写了人类基因组遗传密码中的单个碱基,首次在实验室中获得了遗传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