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刘春宇-陈超课题组在Science及其子刊揭示精神疾病发病机理
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IF = 41.06)和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IF = 16.71)同期发表了中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医学遗传学研究中心刘春宇教授和陈超副教授团队的3项重要研究成果。这些研究发现加深了我们对精神分裂症、双向情感障碍和自闭症发病机制的理解,为今后的致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寻找疾病的药物治疗靶点提供重要基础。精神分裂症(sc
肿瘤光声成像研究取得新进展
11月27日,国际学术期刊Nano Letters 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梁高林课题组的研究成果,文章标题为Alkaline Phosphatase-Triggered Self-Assembly of Near-Infrared Nanoparticles for the Enhanced Photoacoustic Imaging of Tumors。该文章报道了一种
Sci Trans Med:微型设备可用于检测紫外光损伤
2018年12月10日 讯 /生物谷BIOON/ --来自美国西北大学麦考密克工程学院的科学家开发除了世界上最小的可穿戴无电池设备,用于测量从紫外线(紫外线)到太阳光谱的可见甚至红外部分的多种波长的光照。它可以同时记录多达三个不同波长的光。相关研究结果于12月5日在《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杂志上发表,重点介绍了该设备的基础物理学,以及该平台对广泛临床应用的扩
【热烈祝贺】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衰老细胞生物学分会会长刘光慧研究员荣获第十一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
11月19日,第十一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颁奖典礼在湘雅医院国际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作为中国生命科学领域最具有影响力的奖项之一,“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旨在秉承谈家桢先生对生命科学事业的奉献精神,促进中国生命科学研究原创性和科研成果产业化、推进中国生命科学领域学术交流,激励中国生命科学工作者不断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贡献。“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是为了纪念中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谈家桢教授,由国家科技
国医大师刘嘉湘:诺奖垂青免疫疗法 佐证中医“扶正治癌”
今年颁布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让肿瘤免疫治疗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以手术、放疗、化疗为“肿瘤三板斧”的治疗时代已过去,肿瘤治疗已经进入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的综合治疗新阶段。昨天在沪开幕的2018年全国中医肿瘤学术大会上,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肿瘤科创科主任、国医大师刘嘉湘教授谈到,诺奖佐证了中医扶正治癌的学术思想,西医现在讲提高自身免疫来应对肿瘤,这条路中医已经走了几十年
刘奕志团队创建近视眼人工智能预测模型
11月8日,记者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获悉,该中心教授刘奕志团队利用百万医学验光大数据,创建了近视眼人工智能预测模型,可对近视进展趋势进行个体化预测。相关研究11月6日在线发表在《公共科学图书馆—医学》(PLoS Medicine)官网首页。近视眼一旦发展为高度近视,可导致视网膜变性、脱离等不可逆损害,严重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如果能够早期预测其发展规律,通过增加户外活动等早期干预手段
光遗传学最新研究进展
2018年10月31日/生物谷BIOON/---光遗传学(optogenetics)是近几年正在迅速发展的一项整合了光学、软件控制、基因操作技术、电生理等多学科交叉的生物工程技术。其主要原理是首先采用基因操作技术将光敏感基因(如ChR2,eBR,NaHR3.0,Arch或OptoXR等)转入到神经系统中特定类型的细胞中进行特殊离子通道或GPCR的表达。光感离子通道在不同波长的光照刺激下会分别对阳离
6千万美元D轮融资,T细胞疗法临床数据亮相ASCO:专访优瑞科CEO刘诚
2018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上,Eureka Therapeutics(优瑞科生物技术公司)发布了ET190L1-ARTEMISTM T细胞免疫疗法治疗复发/难治性B细胞淋巴瘤在中国开展临床研究取得的初步积极结果,该疗法在美国杜克大学医学院开展的临床一期试验也已经于2018年4月启动。其实今年以来优瑞科好消息不断,就在年初宣布成功完成6000万美元D轮融资,用于推动优瑞科的主要候选药
通过让视紫红质翻转扩大光遗传学工具包
2018年10月23日/生物谷BIOON/---科学家们已证实使用光敏感蛋白控制单个脑细胞是一种检测大脑复杂性的强有力工具。随着神经科学的这个分支不断扩大,对各种蛋白工具的需求也在增加。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对一类称为视紫红质(rhodopsin)的蛋白进行改造的新方法。通过在细胞膜中翻转这类蛋白,他们能够产生具有不同特性的工具。相关研究结果于2
同济大学刘琦教授课题组在WIREs Computational Molecular Science杂志发表论文探讨基于人工智能深度生成模型的药物研发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小分子设计以及新药研发是制药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之一。人工智能技术有望缩短药物研发时间,减少药物研发成本。近日,刘琦教授课题组受邀在国际计算化学领域著名期刊WIREs系列刊物《WIREs Computational Molecular Science》发表长文,系统探讨了基于深度生成模型(Deep Generative Models)进行药物研发的计算问题。深度生成模型是近年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