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uron:改变神经调节素1的水平可以逆转精神分裂症样表型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发病率超过全球人口的1% ,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患精神分裂症病人会出现自己表示有幻觉,或者旁人可以发现他们的表现受幻觉影响; 还可能会出现社交或职业功能退化、 一些认知方面缺陷症状等。精神分裂症具有很强的遗传因素,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种不可逆的神经发育性疾病。
我国首个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合肥超环”正式退役
2012年10月12日,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通过国际合作研制成功的世界第四个、中国首个超导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合肥超环”(HT-7),在全所百余名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员的共同见证下,进行了最后一次放电实验,为其“职业生涯”画上了完美的句号。HT-7服役近20年来,在推动聚变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诸多成就,完成了科学使命,是中国聚变事业的重要里程碑。
Envir Sci Technol:多环芳烃或可增加个体癌症风险
2013年4月1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项刊登在国际杂志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上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贝勒大学的研究者表示,距离煤焦油密封的沥青路面较近生活的个体或许患癌风险会增加,尤其是儿童,其更易暴露于来自密封剂中的多环芳烃(PAHs)中,患癌风险明显增加。
精神分裂症早期发病患者表现出异常的面孔情绪识别
精神分裂症的一个重要社会认知功能缺损是面孔情绪识别异常,其异常程度也是病人功能恢复的一个关键性决定因子。该领域已有的研究存在几个方法学上的问题:首先,被试常常是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缺乏对于早期发病病人或者疾病潜伏期个体的探讨;其次,对普通人而言,面孔情绪识别很大程度上受到情境信息的影响,而目前很少有学者关注情境信息是如何影响病人的面孔情绪识别的;最后,面孔情绪识别是一个动态化过程...
PLoS ONE:精神分裂症药物或可抑制耐药性细菌的感染
2013年5月19日 讯 /生物谷BIOON/ --2008年,来自南丹麦大学的研究者通过研究揭示,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硫利达嗪(thioridazine)可以抵御耐药性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感染。
研究发现:空气污染或导致精神分裂
最新研究:试验员将老鼠幼崽放在极度污染的环境中,老鼠成长过程中脑部神经很可能受损。这种受损包括大脑某一部分变肿大,就人类而言,变肿大的部分常出现在精神分裂患者脑中。相关研究结果已发布在《环境健康透视》
Biol Psych:精神分裂症或使个体加速衰老
2013年3月8日 讯 /生物谷BIOON/ --很多研究证据都揭示了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神经发育的障碍表现,比如,参与精神分裂症遗传风险的基因同样也参与了神经细胞的发育以及神经细胞之间沟通。对大脑成像的许多研究也描述了精神分裂症发生早期的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一些早期的对大脑成像的研究甚至发现,并没有证据表明精神分裂症存在大脑结构的缺陷。
Nature:味觉感知中缺失的一环
来自九所研究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跨学科合作,明确了我们感知甜味、苦味和鲜味的路径。他们发现,味觉感受细胞中的蛋白CALHM1(calcium homeostasis modulator 1),是感知甜味、苦味和鲜味时必不可少的新型离子通道。ATP经由这一通道离开味觉细胞,并将味觉信息传递到脑部。文章发表在本期的Nature杂志上。
Mol Psych:全基因组测序揭示精神分裂症发生的新位点
2013年3月11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Molecular Psychiatry上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来自丹麦阿尔胡斯大学的研究者通过研究揭示了,病毒和基因可以以某种方式相互作用,从而增加个体患精神分裂症的风险,研究者已经在发育中的胎儿中发现了这种现象。
:母亲孕期病毒感染或提高儿童精神分裂几率
2013年3月10日讯 /生物谷BIOON/--病毒和基因相互作用会显著性增加患精神分裂概率,而该过程在婴儿出生前就完成了。该发现是由丹麦阿尔胡斯大学领导的多国科学家共同完成的。 科学家首先对健康人和精神分裂患者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寻找基因和常见病毒巨细胞病毒的相互作用关系,看该相互作用能否影响精神分裂的发病率。事实证明确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