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肝内免疫细胞分布影响机体免疫状态
肝脏由许多六边形的肝小叶构成,组织学上用E-钙粘着蛋白划定其区域。由于单向血流,肝脏中存在氧气、营养素和激素的梯度,而一些关键酶(如谷氨酰胺合成酶)的区间分布也提高了代谢效率。研究表明,肝脏枯否细胞富集于门脉系统附近。那么,肝脏的免疫系统是否也存在这种区间分布呢?这种分布方式是否对机体免疫系统存在影响呢?2020年11月25日《Nature》杂志
干旱区盐渍土农田土壤细菌群落分布模式研究获进展
土壤微生物是维系土壤生态功能的核心,认知土壤微生物分布模式有助于农田养分管理和作物生产。尽管农田土壤微生物分布模式被广泛研究,但人们对盐渍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分布知之甚少。干旱区的盐渍农田土壤呈现高pH值、高含盐量、低有机质、低含水量等特点,可能具有较独特的微生物分布模式。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田长彦团
elife: 新技术帮助揭示神经元的分布
受体蛋白在神经细胞中处于什么位置?如果这个问题没有答案,就很难得出关于这种蛋白质功能的确切结论。马克斯·普朗克神经生物学研究所的两位科学家开发了一种在果蝇中标记选定细胞中受体蛋白的方法。他们因此获得了运动视觉的神经元机制的新见解。此外,该新开发的工具还有助于标记各种蛋白质。
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体内的分布和代谢
胞外囊泡(EV)是由正常和疾病细胞释放的纳米大小的囊泡,作为一种新的细胞间通讯形式,可以作为基因和药物的有效治疗载体。然而,EV的体内特性,如组织分布、血液水平和尿液清除率,这些将决定其治疗效果和潜在毒性的重要参数仍有许多未知之处。MSC-EV在体内的分布与代谢间充质干细胞(MSC)分泌大量的EV(MSC-EV),MSC-EV内容物包括各种蛋白和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不同生态区表层土壤中萜类化合物分布特征
特征生物标志物萜类化合物具有指示生态系统和植被多样性的潜力。为理解和应用萜类生物标志物,需通过普查、鉴定和分析工作,明确不同生态系统中现代植物和表土中萜类化合物分布特征及其对应关系。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新生代环境团队、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副研究员白艳与陕西科技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天然产物稳定同位素组学团队博士周友平合作,选取青藏高
大尺度森林土壤固氮菌群落分布格局研究取得进展
生物固氮每年向陆地生态系统提供40~100 Tg的氮素,其中共生和自生固氮菌是生物固氮的主要贡献者,能将大气中的氮还原成氨,为植物生长提供有效氮,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土壤肥力并提高植物生产力。因此,阐明固氮菌群落分布格局可为理解森林氮循环过程以及调控氮素供给策略提供支撑。固氮菌群落分布特征在不同采样地点和生态系统类型之间有明显差异。前人针对森林、草地、农田等生态
揭示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在完整病毒颗粒上的结构和分布
2020年8月23日讯/生物谷BIOON/---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属于β冠状病毒属,是一种包膜病毒,含有较大的由核衣壳蛋白(N)包裹的正义RNA基因组。三个跨膜蛋白被整入病毒脂质包膜:刺突蛋白(S)和两个较小的蛋白,即膜蛋白(M)和包膜蛋白(E)。当通过低温电镜(cryo-EM)成像时,β冠状病毒呈近似球形颗粒,直径在100纳米上下浮动,内含致
研究揭示峨眉锥栗的杂交起源和生殖隔离位点非均匀分布
研究同倍体杂交物种形成的难点在于,检验杂交直接影响生殖隔离的形成。7月6日,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副研究员孙永帅研究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Genomic basis of homoploid hybrid speciation within chestnut tre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以中国特有的峨眉锥栗研究系统为
研究揭示微生物稀有种与优势种分布格局及群落构建机制
生态系统中的稀有种多样性高、数量低,可提供重要生态学功能。已有研究表明,微生物稀有种对驱动生态系统多功能性及遭受扰动后的生态系统恢复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人们对微生物稀有种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多样性和地理分布规律所知有限。为此,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生态系统功能与全球变化团队研究员孔维栋等沿青藏高原1200公里草地样带采集土壤样品,系统比较微生物稀有种与优势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