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再次关注:CRISPR能否修复人类胚胎中的基因突变?
2017年,来自于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的Shoukhrat Mitalipov团队在《Nature》上发文,首次利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修复人类胚胎中的一种致病突变。这一由来自中国、美国、韩国的科学家们合力完成的研究有望证明人类能够安全、有效地纠正遗传性疾病的缺陷基因。虽然这些被修改过的胚胎并未被允许继续发育,更谈不上移植入母体子宫,但是这一研究依然是一个里程碑。
Science:利用CRISPR构建出的突变条形码记录每个细胞的发育历史
2018年8月12日/生物谷BIOON/---所有人的生命都起源自单个细胞(即受精卵),这个细胞重复地进行分裂,从而产生两个细胞,然后是四个细胞,然后是八个细胞,一直到组成新生儿的大约260亿个细胞。发育生物学的一大挑战是追踪这260亿个细胞是如何和何时从一个受精卵中产生的。迄今为止,这个领域到只能捕获和分析这个发育过程的快照。如今,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哈佛大学怀斯生物启发工程研究所、哈佛医
Cell:转座子LINE1对早期胚胎发育是至关重要的
2018年6月24日/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中国清华大学和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人们长期认为是垃圾或有害寄生物的“跳跃基因”实际上是胚胎发育初始阶段的一种关键的调节因子。相关研究结果于2018年6月21日在线发表在Cell期刊上,论文标题为“A LINE1-Nucleolin Partnership Regulates Early Deve
林卫理:人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药物UMC119-01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全症的疗效
5月18日,在生物谷主办的2018(第九届)细胞治疗国际研讨会上,来自台湾宣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林卫理博士为我们带来主题为《人类脐带间充质干细胞药物UMC119-01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全症的疗效》的精彩报告。林卫理博士现任宣捷生技执行长,负责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新药研发和妇幼精准医疗检测。 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症(BPD)是新生儿期肺组织损伤导致的疾病,是早产儿中发生率最高的肺部疾
Science重磅:人类首次看到了胚胎发育的“高清”过程
无论是简单如蠕虫,还是复杂如人类,所有的多细胞生物都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从一个细胞发育而来。稍微了解生物发育的人都知道,从受精卵到胚胎的发育过程堪称奇迹。它需要细胞不断进行分裂,从一到二,从二到四,从四到八……每一个新生成的细胞,都要在正确的时间,出现在正确的位置;每一个新生成的细胞,都要和自己的邻居紧密合作,执行精准的生理功能。有人说,这是自然界最为精彩的一幕。但人类经过了几十年的
Nature:测量单个细胞的染色质可接近性,从而揭示胚胎发育路径
2018年3月25日/生物谷BIOON/---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美国华盛顿大学和位于德国海德堡市的欧洲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的研究人员证实细胞类型和发育阶段能够从数千个单细胞的染色质可接近性(chromatin accessibility, 也译作染色质开放性)测量中推导出来。他们利用这种方法发现正在发育的胚胎中的细胞如何调节它们的身份,从而决定着它们变成什么类型的细胞。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8年3月
新技术或能成功追踪胚胎祖细胞发育至多细胞有机体的整个过程
2018年4月1日 讯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篇刊登在国际杂志Nature上题为“Whole-organism clone tracing using single-cell sequencing”的研究报告中,来自荷兰乌德勒支大学医学中心等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开发出了一种新方法,能够利用单细胞测序来进行整个生物有机体的克隆跟踪,文章中,研究人员描述了如何利用这种方法对条形码斑马鱼细
Cell:研究揭示人类胚胎发育和进化机制
人类的生命从受精卵开始。一个受精卵如何发育成一个含有200多种细胞类型、36个重要器官的复杂有机体,是生命科学最大的难题之一。已知发育的进行需要体内基因能够按照设定程序、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地点有序地表达,这个过程称为基因表达的编程。就像计算机程序的运行需要使用计算机语言来编程一样,人体设定基因表达程序的一种“编程语言”被称为“染色体开放状态”。近日,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刘江团队与山
PLoS Biol:科学家发现胚胎发育过程中调节运动神经元的网络!
2018年2月7日讯 /生物谷BIOON /——UCLA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调节正在生长的鸡和小鼠胚胎中脊髓运动神经元发育的基因网络。研究人员还回答了一个长久以来无法回答的问题:为什么运动神经元(脊髓用于控制肌肉运动的神经元)比其他神经元更快形成。图片来源:PLOS Biology/UCLA Broad Stem Cell Research Center这项研究于近日发表在《PLOS Biolog
Circulation Research:研究揭示人胚胎干细胞衍生的心血管前体细胞移植非人灵长类心梗模型后对心脏的保护作用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杨黄恬研究组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教授王建安、胡新央团队的研究成果,以Lack of Remuscularization Following Transplantation of 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Derived Cardiovascular Progenitor Cells in Infarcted Non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