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研究利用体外酶系统实现纤维素的完全转化

体外多酶系统是模仿体内代谢途径,在体外组合一系列酶及辅酶构建复杂的生化反应网络,催化底物生成产物的新型生物制造平台。该体外生物合成途径可操作性强,产品得率高,反应速度快,已经被成功应用到利用淀粉生产氢气、生物电、稀少糖等领域。纤维素是地球上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被认为是生产生物燃料和生物基化学品的重要原料。纤维素每年的产量是淀粉的40倍以上,因此利用体外多酶系统将纤维素高效转化为高附加值的产品将成为

2018-10-21

微流控芯片助力构建体外类生命系统

小编推荐会议:2018(第二届)微流控技术前沿研讨会近日,国际学术期刊Biomaterials Science 以inside back cover的形式刊载了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微纳米课题组在体外类生命系统构建领域的最新成果。该研究基于光诱导微流控芯片,利用动态变化的数字光掩膜,实现了多维水凝胶结构的层层微制造,并且具备非紫外、快速、灵活、可重构的优点,为建立体外类生命系统、生物器官模型等

2018-07-26

Sci Rep:研究人员开发出模态显微系统,精准分析肿瘤组织!

2018年1月13日讯 /生物谷BIOON /——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信息和通讯工程系的一个研究团队开发出了世界上首个多模态生物显微系统用于分析肿瘤特征,并将之用于肿瘤治疗的技术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这个新的成像系统对结直肠癌的力学、化学和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它是该研究团队与来自纳米能源系的Eunjoo Kim的研究团队合作的结晶。图片来源:大邱庆北科学技术院术后对肿瘤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是非常重要的,

2018-01-13

Nat Commun:体外细胞培养系统促进慢性乙肝药物的研发

2017年7月27日 讯 /生物谷BIOON/ --最近,来自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的研究者们成功地建立了HBV慢性感染的细胞培养模型,这将为HBV感染相关的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相关文章发表在最近一期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这一工具的问世将促进HBV病毒学的研究以及加快临床上抗病毒药物的开发进程。HBV是一类引发异性肝炎的病毒,目前世界上有超过2.5亿人感染HBV

2017-07-27

体外心脏微生理系统进行药物筛选

《科学报告》发表了一项药物筛选的新技术,文章名为Human ipsC-based Cardiac Microphysiological System For Drug Screening applications,该技术利用人类诱导多功能干细胞为基础的体外心脏微生理系统代替动物模型,有望改进药物开发流程。目前的药物开发中,人们利用非人类动物模型进行安全性与功效性测试,由于不能充分代表人类的生物特征

2017-06-19

篇文章阐明免疫系统与癌症发生的关联

我们都知道,当机体免疫系统发生故障时就有可能引发肿瘤产生;机体的免疫系统能够帮助我们攻击和消除病毒等其它外来异物以及癌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免疫系统随时都在监视和及时消灭这些异常细胞,当发现癌细胞后,T细胞首先主动出击,与癌细胞接触并牢牢地将其粘住,利用特殊酶类使癌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促进癌细胞内部的钾离子大量流出,进而使得癌细胞失去渗透平衡,很快死亡。

2017-02-15

篇文章共同解读免疫系统与肠道菌群的奥秘

近年来,随着科学家们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将机体的免疫系统与肠道菌群联系了起来,当然我们很多人并不清楚免疫系统到底和机体肠道菌群有着怎样的关联?免疫系统能够被肠道菌群调节,抑或者其能够主动调节机体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从而来影响健康?

2016-11-28

融资两亿,这家公司从补体系统入手应对炎症疾病

新锐名称:InflaRx公司坐标:耶拿,德国官方网站:http://www.inflarx.de/融资情况:完成3400万美元C轮融资管理团队:Niels C. Riedemann教授为CEO, Niels C. Riedemann 与Renfeng Guo博士为联合创始人日前,位于

2016-07-27

王科俊——哈尔滨工程大学——模糊混沌神经网络、自适应逆控制理论、可拓控制、网络智能控制、可拓模式识别、模态生物特征识别、联脱机指纹考试身份鉴别系统、微小型机器人系统

模糊混沌神经网络、自适应逆控制理论、可拓控制、网络智能控制、可拓模式识别、多模态生物特征识别、联脱机指纹考试身份鉴别系统、微小型机器人系统

2016-07-26

从苔藓植物和传统药材中发现活性萜类、酚和生物碱2. 天然产物的抗真菌、抗肿瘤和抗氧化活性机制研究3. 天然抗氧化剂的心血管系统保护作用研究

1. 从苔藓植物和传统药材中发现活性萜类、多酚和生物碱2. 天然产物的抗真菌、抗肿瘤和抗氧化活性机制研究3. 天然抗氧化剂的心血管系统保护作用研究

2016-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