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建人造精子介导高效产生点突变 新方法
中科院生化与细胞所李劲松研究组和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袁文课题组在一项最新的研究中,结合 CRISPR-Cas9 基因编辑技术和半克隆技术,实现了点突变小鼠的高效制备。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遗传学报》。建立点突变小鼠模型,尤其是致病基因点突变的小鼠模型,对研究基因的功能和疾病的致病机制至关重要,但是通过传统的同源重组编辑胚胎干细胞的方法耗时耗力。近年来,通过 CRISPR-Ca
临床III期数据亮眼 礼来偏头痛新药lasmiditan有望2018年上市
制药巨头礼来公司最近宣布,公司用于治疗急性偏头痛的药物lasmiditan在最新的临床III期研究中取得了出色结果。按照计划,公司预计2018年推动该药物进入市场。Lasmiditan是一种口服血清素5-HT1F激动剂类药物。在此次名为SPARTAN的临床研究中,研究人员证明,lasmiditan能够帮助患者在两小时内缓解头痛、恶心以及厌光等相关症状。这一结果与之前的SAMURAI研究保持一致。研
新研究:基因突变可以预防青光眼
青光眼作为当今全球不可逆失明的主要原因,深深的困扰着许多人。近日,一项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青光眼国际研究合作有可能为治疗和预防青光眼指明了方向。这项涉及全世界6大洲36个国家12万多人的研究,用深度基因测序的方法,发现了一种可以预防青光眼的突变基因。这项研究结果最近发表在《自然》子刊《Nature Genetics》期刊上。剥落性综合症(Exfoliation syndrome,XFS)是最常见的继
Nature:研究发现人类用眼观察的能力是一种遗传影响
2017年7月10日,《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美国埃默里大学医学院Warren Jones研究员的一篇研究论文,研究显示人类成长初期只能“用眼观察”来收集信息,这种能力是可遗传的,而自闭症患者的此功能受损。Warren Jones研究员及其同事开展了一系列眼动追踪实验来评估人类面对社交场景时的差异,包括对面孔和相似面孔的关注水平,以及单次眼动的时间、方向和目标。测试对象是338名
2017年6月6日全国爱眼日,盘点近期眼睛研究进展
2017年6月30日/生物谷BIOON/---眼睛是人类观察世界的重要器官,又是人类沟通外部世界的渠道,所以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大脑中大约有80%的知识都是通过眼睛获取的。读书认字、看图赏画、看人物、欣赏美景等都要用到眼睛。眼睛能辨别不同的颜色和亮度的光线,并将这些信息转变成神经信号,传送给大脑。如今带眼镜的人越来越多,由其青少年眼疾屈光不正的人也越来越多,给许多人带来不便,在现代高科技发展时代更需
未来人造血液可以无限量供应!
两组研究人员能够在实验室中产生人工血液从而可以无限量提供血液供给之后,对献血者日益增加的迫切需求可能很快就会得到缓解。这两项研究都发表在《自然》杂志上,是将近20年不懈研究和反复实验的结果。无限量供血可极大地造福于各种不同类型的血液疾病患者和因为免疫疾病需要定期输血的人群。“人们一直在为此而奋斗,然而之前的研究和试验却始终未能获得成功。”共同撰写了关于两篇论文评论的剑桥大学博士Caroline G
Nat Commun:子宫外维持早产动物发育时间获得新突破,人造子宫还有多远?
《自然-通讯》本周在线发表的研究 An extra-uterine system to physiologically support the extreme premature lamb 报告了一个可在外部人造子宫中维持超早产羔羊生存的系统。试验中的羔羊存活了四周,是迄今为止子宫外装置维持动物稳定机能的最长时间。
Neuroscience:揭示单眼剥夺傅立叶相位规则性信息可增强剥夺眼的主导性
神经可塑性被认为是生长关键期的一个重要特性。迄今有大量工作通过测量眼优势的改变来研究神经可塑性。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单眼剥夺研究发现成年人视皮层中仍残留视觉可塑性。例如,通过遮盖的方式剥夺单眼视觉
院士专家研讨人造精子技术在复杂疾病中的应用
4月17日,主题为“人造精子技术之完善及其在复杂疾病研究中的广泛应用”第289期东方科技论坛在沪举行。包括周琪、阎锡蕴、宁光院士等来自全国干细胞、发育生殖和复杂疾病遗传学和临床研究领域的50多位专家围绕
“人工眼”现世,眼角膜损伤不必再等待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小组创造了一种潜在的强大的新方法来修复受损的眼角膜——视力问题和失明的根源所在。在Palo Alto实验室中培养了数百万种新眼细胞,为了获得了一种最重要和有希望的新的治疗方法:用健康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