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初步研究结果显示,electroCore的非创迷走神经刺激器有望成为丛集性头痛的一种新型的、有效的、耐受良好的治疗

纽约--(美国商业资讯)--在柏林召开的INS(国际神经调控学会)第11届世界大会上呈报的一项开放研究结果显示,非创迷走神经刺激(nVNS)的收益有临床意义,这表现为急性丛集性头痛缓解所需的时间缩短和发作频率降低。 该项开放试验由皇家自由伦敦NHS信托基金会代表英国和爱尔兰的两家单位开展,试验报告由Alexander Nesbitt医生和Juana Marin医生呈报。

2013-06-26

PNAS:与疟原虫耐受青蒿素有关的遗传位点

一项研究发现了与青蒿素耐药性有关的4个恶性疟原虫的遗传位点。大多数疟疾流行的国家在联合疗法中使用青蒿素作为治疗恶性疟原虫的一线疗法。Christopher V. Plowe及其同事对从最近出现了对青蒿素耐药的恶性疟原虫的柬埔寨西部、孟加拉国和泰国进行的青蒿素疗法有效性临床试验中收集的恶性疟原虫DNA的8079个单核苷酸多态(SNPs)——这是一种遗传变异的形式——进行了遗传分型。

2012-12-19

J Infect Dis:揭示抗生素耐受性细菌感染形成机制

2012年8月17日 讯 /生物谷BIOON/ --一项新研究可能解释着当细菌进入人们的血液之后,为什么每年成百上千名美国人患病,上万名美国人死亡。它也提示着为什么有些血液感染即便在接受最为强效的抗生素治疗之后,也能存活下来。相关研究论文发表在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期刊上。

2012-11-18

:乙肝病毒感染中T细胞免疫应答与耐受研究获进展

T细胞免疫,特别是病毒特异性T细胞免疫在控制乙肝病毒感染和清除病毒中发挥核心作用,在慢性乙肝感染中,高浓度的病毒抗原长期作用是诱导T细胞免疫耐受和特异性T细胞耗竭的直接原因,T细胞免疫功能受损直接导致病毒持续性感染和病毒难以清除。但长期以来,乙肝慢性感染中T细胞抗病毒功能缺陷与免疫耐受的调控机制并不清楚,这阻碍了进一步设计有效的针对性免疫治疗方案和药物。

2013-07-03

北京大学第一届“生物交叉学科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2011年11月26日,北京大学第一届“生物交叉学科学术论坛”在金光生命科学大楼邓祐才报告厅举行。 百年北大,学术为先。秉承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之开创精神、借助科学前沿交叉、融合创新之时代形势,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会,携手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研究生会、工学院研究生会和生命科学产业协会共同举办了此次论坛。

2012-11-19

阿斯利康公布naloxegol III期安全性和耐受性数据

2013年10月16日讯 /生物谷BIOON/ --阿斯利康(AstraZeneca)10月15日公布了有关每日一次25mg剂量naloxegol治疗非癌症相关疼痛及阿片类药物诱导便秘(OIC)患者的一项III期长期安全性和耐受性研究(KODIAC-08s)数据。

2013-10-16

BJC:新型联合疗法可有效抑制耐受性肉瘤的生长

近日,来自Bellvitge生物医学研究所等处的研究人员通过一种新型的结合治疗手段对19位患者进行耐受性肉瘤的研究诊断,结果显示,这种新型疗法可以有效缓解耐受性肉瘤的生长,相关研究成果刊登于国际杂志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上。

2014-07-13

Mol Biol & Evol:高剂量抗生素的使用或可增加耐药性细菌交叉抗性的产生

近日,刊登在国际杂志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上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来自国外的研究人员实验性的进化学技术对抵御22种抗生素的88种不同的大肠菌群进行了相关研究,研究者在强选择性和弱选择性条件下对这些耐药大肠菌群进行研究。

2014-06-27

EMBO Mol Med:特殊蛋白质可帮助乳腺癌细胞对癌症疗法产生耐受

巴斯克生物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者通过研究鉴别出了一种新的机制,其或许可以帮助解释乳腺癌肿瘤对某些疗法耐药性的机制。

2013-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