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对水生生物产生遗传毒性
近日,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王军团队在《危害性材料学报》(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连续发表“姊妹篇”研究论文,揭秘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对斑马鱼肝脏和脑组织生态毒理效应新机制,使得评价其对水生生物毒理作用有了新的理论支撑。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是工业生产中常用的新兴聚氯乙烯增塑剂,在加工使用
番红砗磲子二代(品系)繁育成功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组织专家,在海南省三亚市对海洋动物遗传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组研究员喻子牛团队培育的“番红砗磲子二代(品系)培育”成果进行现场验收。砗磲是珊瑚礁生态系统关键框架物种,可以起到维护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目前,砗磲受到过度捕捞,天然砗磲资源破坏严重,因此,砗磲子二代人工繁育的实现,使人工繁育砗磲形成有效的繁育闭环,不再需要利用野生砗磲做种
Cell:一种新型的脂肽分子或有望作为有效治疗HIV感染的新型疗法
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发现,他们所开发的一种脂肪分子或能有效抵御猴子版本的HIV病毒,文章中,研究人员描述了他们如何开发这种分子以及如何在猕猴机体中进行测试的。
DNA的二级结构或与癌症发生密切相关!
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等机构的科学家们通过研究表示,DNA或会表现为结状褶皱和DNA双链之间的第三层阶梯,从而就可能会驱动癌症发生,而另外一种重要的调节性酶类或与这种不寻常的DNA结构的形成有关。
Nat Commun:利用CRISPR-Cas9对非核糖体肽合成酶进行编辑可产生新型抗生素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操纵细菌中关键装配线酶的新方法,这可能为新一代的抗生素治疗铺平道路。相关研究结果近期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
城市二次供水系统微生物安全研究中获进展
饮用水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而生物安全是对饮用水安全的基本要求。二次供水已成为我国大城市高层住宅小区的主要供水方式,直接影响用户端水质,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相关。市政管网水进入二次供水水箱后,会有数小时的驻留,可能出现余氯衰减、温度升高、金属浸出和微生物生长等现象。二次供水系统内水质微生物学指标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居民龙头水的
丝氨酸蛋白酶二肽基肽酶 4 和尿激酶是人和小鼠疤痕形成的关键分子
尽管最近在理解皮肤瘢痕方面取得了进展,但引发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机制仍然知之甚少。在本研究中,作者以单细胞分辨率研究成熟的人类肥厚性疤痕和小鼠的发展疤痕。
蒿属植物中新颖倍半萜二聚体的发现与抗肝癌活性研究取得重要系列进展
蒿属植物全球分布较广,我国种类众多,其中黄花蒿(青蒿)、茵陈、艾等是治疗疟疾、肝炎、风湿等多种疾病的著名中药。蒿属植物主要化学成分有单萜、倍半萜、三萜、黄酮等。结构独特、具有显着抗疟疾活性的青蒿素是由我国著名科学家屠呦呦1972年从蒿属植物黄花蒿中发现,对青蒿素进行结构改造,研发出了蒿甲醚、青蒿琥酯和双氢青蒿素,成为全球首创的抗疟新药